第23部分(2 / 4)

的餘眾張餘,見王繼恩這等,復行猖獗起來,又攻陷嘉、戎、瀘、渝、涪、忠、開、萬八州。太宗訪知此事,亟命張詠往知益州。張詠既至,勖勉上官正、宿翰即日進剿李順餘眾。臨行,張詠舉酒囑咐軍校道:“爾等受著朝廷的厚恩,此去當要盡心竭力,蕩平醜類,才不愧食君的祿,忠君的事啊!如果勞師曠日,坐誤戎機,那麼爾等回到此地,按法議處,爾等還是不免一死啊!”

上官正、宿翰由是決計深入,所至克捷。張餘勢漸蹴,退據嘉州。冬底,太宗降詔再改元做至道,以次年為至道元年。正月,太宗因蜀亂漸平,求和協民心,下詔罪己。略雲:朕委任非當,燭理不明,致彼親民之官,不以惠和為政;管榷之吏,惟用刻削為功。撓我烝民,起為狂寇。念茲失德,是務責躬,永鑑前非,庶無二過。

蜀民聽得皇帝這等自責,莫不感悅。加之張詠知益州,又能廣求民隱,改善風俗,凡脅從為亂的人民,概不加罪,諭以恩信,使歸田裡,說道:“前日李順脅迫良民去作盜賊。今日我勸化盜賊去作良民,不很好麼?”於是蜀民便不願意從亂了。張餘勢益蹴,威聲銳減。二月,宿翰遂大破張餘於嘉州,擒斬張餘。蜀亂悉平。太宗即召還王繼恩,而以上官正、雷有終為四川招安使。

歲月匆匆,不覺又是二年四月了。忽警報到朝,說是洛苑使白守榮奉命護送芻米四十萬赴靈州,在浦洛河地方被李繼遷邀截劫去。太宗大怒道:“反覆無常的賊子,膽敢攔劫糧餉,決不可再予姑容了!”即命李繼隆為環州等州都部署,領兵出環州,丁罕出慶州,範廷召出延州,王超出夏州,張守恩出麟府:五路進討李繼遷,直趨平夏。先是,在端拱元年詔命李繼捧還鎮夏州招撫李繼遷,後經李繼捧戰敗李繼遷於安澤澮,李繼遷被流矢射中,轉攻夏州;朝廷遣翟守素出兵援助李繼捧,李繼遷不能得逞,遂於淳化二年七月拜表請降。太宗允許著他,授為銀州觀察使,賜姓名做夏保吉,並把他的兒子賜官為管內蕃落使行軍司馬。不久,李繼遷又叛命,率領邊人四十二族寇掠環州,邊將多被他擊敗,遂轉攻靈州。太宗聽得李繼捧有與李繼遷通謀的事情,即詔命李繼隆領兵馳往征討。李繼隆至夏州,李繼遷遁走,執李繼捧解入汴京。太宗赦免李繼捧的罪,授右千牛衛上將軍,封宥罪侯,賜第留住都中,即削除趙保忠的姓名。墮隳夏池州城,遷市民於銀、綏兩州,派兵固守著。李繼遷乃又遣使貢馬謝罪。到至道元年六月,復又遣押衙張浦以良馬、橐駝來獻。太宗留張浦於京師,遣使拜李繼遷為鄜州節度使。李繼遷不受命,七月,竟寇攻清遠軍,被守將張延擊敗。至是又有在浦洛河劫奪糧草的事件。當下李繼隆奉命,即督諸將分道進兵,約著會師於烏白池。八月,李繼隆遣弟李繼和馳奏,因環州道路迂迴,想改從清岡峽直趨李繼遷的巢穴。太宗怒道:“爾兄必敗朕事了!朕所以命他出兵環州,是因李繼遷現在正圍攻靈武。環州與靈武相近,李繼遷容易聽到朝廷出兵的資訊,好使他棄了靈武而馳還平夏,那麼靈武的圍便可以不救自解了。趕緊回去傳諭爾兄,勿得違背朕先前意旨,定要從環州進行。”李繼和領旨,星速馳返。等他到時,李繼隆早合做丁罕一路,發兵從清岡峽去了。

李繼隆與丁罕行了十餘日,不見一個敵兵,遂領軍退回。張守恩遇著敵兵,又不戰即走。獨有範廷召與王超兩路進至烏白池,見賊眾銳銳,亦即持重,不復再進。範廷召、王超扎住營寨,但令部下堅守,不許妄動,持用弓弩射敵。因此,李繼遷領兵來攻擊數次,均被亂箭射回,相持一晝夜,未有勝負。這時王超子王德用年十七歲,王超命為先鋒,瞧著賊眾銳氣漸減,入帳稟王超道:“父帥,此時可出戰了,兒請領兵乘勢把賊兵殺退,然後好緩緩退兵。”王超依允。王德用即領兵衝殺過去,與李繼遷激戰三日,殺得李繼遷身疲兵敝,李繼遷才敗退而去。

至是範廷召、王超遂收兵。王德用又稟請王超道:“歸兵遇險必亂,更要整齊隊伍而行,賊兵才不敢相逼。”王超點首,傳令道:“歸途中如有敢亂行伍的,定斬不赦!”令既下,一軍肅然。王德用且先行領兵開路,每經險阻,偵而後進。果然李繼遷看他部伍整肅,不敢來追,所設伏兵,亦不敢出戰。範廷召與王超,乃得安然退回汛地。不過這一次,因諸將失期,徒是空勞師旅,卻未曾破得李繼遷。太宗原想再舉征伐,因聖躬不豫,只得暫從緩議。

先是,朝臣因太宗在位許久,儲貳還未立定,不免憂人之憂,馮拯遂上疏請立儲君,以定國本。太宗見奏,勃然大怒,呵斥馮拯為多事,貶置馮拯於嶺南。由是建儲的事,內外無有復敢奏請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