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部分(1 / 4)

次日,發下復書,遣令南歸。成大既歸臨安,進呈復書。孝宗披閱,上面寫道:和好再成,界河山而如舊;緘音速至,指鞏、洛以為言。

既雲廢祀,欲申追遠之懷;正可奉還,即候刻期之報。至若未歸之旅櫬,亦當併發於行塗。抑聞附請之辭,欲變受書之禮,於尊卑之分何如,顧信誓之誠安在?此復。

孝宗重在陵寢與更定受書禮,所以再遣中書舍人趙雄使金,借賀生辰為名,仍申前請。金主不許,向雄說道:“汝國為何專請鞏、洛山陵,不問欽宗旅櫬?如不欲歸櫬,我國當代為埋葬了。”趙雄答稱:“歸國轉達郎主意再復。”等到趙雄南歸,孝宗要緊建儲立後,不遑顧及迎櫬。那金主等了一年,不見迴音,方用一品禮安葬欽宗於鞏、洛之原。擱過北國,再說南朝。太子愭歿後,依次當立慶王愷為儲君。不料孝宗見次子生性柔弱,難勝當國之任。而三子惇生得英武多才,畢肖自己,竟越次立惇為太子,同時進封愷為魏王,判置寧國府,並命宰相設餞玉津園送行。等到宴罷啟行,愷顧語虞允文道:“遠望相公設法保全。”允文竭力勸慰,愷始挈眷登車而去。那允文自採石一戰,名聞中外,入相後遇事納忠,知無不言,好算得一位效時良相,孝宗也非常倚重,不料竟會不安於位。都因吳太后的妹夫張說,靠著懿戚,竟擢為籤書樞密院事,朝議大譁。左司員外郎張拭一面上疏切諫,一面面責允文,不該使內戚執政。允文入奏孝宗,方得收回成命。哪知至次年改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仍命張說入樞密院,直學士院周必大不肯擬詔,侍御史李衡,右正言王希呂,給事中黃濟,上書諫阻。四人俱遭罷免。允文也力求去位,孝宗竟調他宣撫四川,蒞任不過一年,即疾終任所。當允文外調時,以梁克家繼相位,也因與張說不睦,出知建寧府。那張說好為欺罔,漸被孝宗察覺,方將他罷斥。至乾道八年殘臘,又擬改元,以明年元旦,改為淳熙元年。那孝宗自夏皇后死後,中宮尚虛,至是始立貴妃謝氏為皇后。後本丹陽人,幼年喪父,寄養於翟氏,因而冒姓為翟。及長,姿容秀麗,且具大貴之相。有名相家謝少東決其必為皇后,翟氏遂設法送之入宮,初為吳太后侍御。太后見其莊靜多姿,轉賜孝宗,初封婉容,漸得寵眷,晉封為貴妃;直到淳熙三年,適逢上皇生辰,孝宗挈妃同至德壽宮,向上皇祝壽。上皇見妃端肅恭謹,豔而不輕,遂顧吳太后道:“像她的容貌性情,儘可使繼中宮。”

孝宗聽得親切,仰承父命,次日,即冊立貴妃為皇后,複姓謝氏。那孝宗素來不好女色,幾個妃嬪,還都是太后賜給他的,所以宮闈中,除了謝皇后以外,只有蔡賢妃、李淑妃稍承寵眷,以致宮中一時竟無書足述。

在當時卻有一位名傳千古的道學先生。看官你道是誰?原來就是專講正心誠意的朱熹先生。以前北宋年間,草野人才最盛,有程顥、程頤及張載、邵雍、周敦頤等,皆以道學著名於世。朱熹出自李伺門下。李之師為羅從彥,羅之師便是程門高弟楊時。朱熹生而穎悟,且堪刻苦自勵,故能盡得師傳。自紹興十八年盡進士第,初任泉州同安縣主簿,不久即卸職。及至孝宗嗣位,詔求直言,熹即上書詳陳聖學,且排和議。孝宗頗韙其言,擬加擢用,卻為湯思退所沮。熹知小人的位,賢士無名,一意講道,不復思仕進。直到史浩意欲延攬名士,藉塞眾口,薦熹任南康軍。熹固辭不許,只好赴任,恰值南康大旱,乃力行荒政,萬民賴以生活;且創立書院,暇則與士子講學,儒學大興。直到淳熙六年亢早,孝宗又下詔求直言,熹在南康上疏直諫道:臣聞天下之務,莫大於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術以立紀綱。蓋紀綱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術,公平正大,無偏黨反側之私,然後有所繫而立。君心不能以自立,必親賢臣遠小人,講明義理,閉塞私邪,然後可得而正。今宰相、臺省、師傅、賓友、諫諍之臣,皆失其職,而陛下所與親密謀議者,不過二三近習之臣,上以蠱惑陛下之心志,使陛下不信先王之大道,而悅於功利之卑說,不樂壯士之讜言,而安於偏私之鄙態。下則招集士大夫之嗜利無恥者,文武匯分,各入其門,所喜則陰為援引,擢置清顯;所惡則密行訾毀,公肆擠排。交通貨賂,所盜者皆陛下之財;命卿置將,所竊者皆陛下之柄。陛下所謂宰相、師傅、賓友、諫諍之臣,或反出其門牆,承望其風旨,其幸能自立者,亦不過齪齪自守,而未嘗敢一言以斥之。

其稍畏公論者,或能警逐其徒黨之一二,既不能深有所傷,終亦不敢正言,以搗其囊橐窟穴之所在。勢鹹威立,中外靡然向之。使陛下之號令黜陟,不能出於朝廷,而出於一二人之門,名為陛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