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但中國經濟全球化的未來並不會因此發生逆轉。被綁上全球化戰車的中國,已無路可退。依據中國入世的承諾,2015年以前所有成員國承認我們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然而歐盟及美國、南非等國家自說自話地參照第三國的反傾銷規則,讓我們根本無法等到那時候。如果我們不能儘快讓更多的國家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我們將在越來越多的反傾銷官司中,腹背受敵,應接不暇,處處吃虧。可是,要贏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中國的金融改革和國有企業就必須儘可能地祛除官辦色彩。
表面上來看,經濟增長方式的變遷,是中國自己的經濟選擇,事實上卻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利弊權衡。2006年,摩根大通中國研究部主管兼首席中國經濟師認為,中國經濟在這一年面臨的三大風險因素中,有一項是美國的經濟動向。現在,美國能否抗得住金融危機的襲擊,不僅是奧巴馬的頭痛,也是中國經濟界不容迴避的問題。
這就是全球化。
社會領域:新社會主義
最近7年,無論是中國經濟長勢喜人的前段日子,還是遭遇全球金融危機的最近兩年,中央政策指揮棒在社會領域揮舞的細枝末節,總讓人聯想起1935年美國在大蕭條時期實施的社會保障運動。
2005年,每年例行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度決定將投資方向由城市轉移到農村。以社會主義來修飾的“新農村運動”,將統籌發展戰略均衡戰略推至峰巔。2008年的中國農村,村村通路,村村通電,村村通水,村村通電視,村村通電話,將不是鄉村老漢對著孫輩們暢想未來的夢。雖然“公共事業振興署法案”,“社會福利保障法案”,以及被艾森豪威爾稱為“日漸增長的社會主義”的“田納西河流管理局法案”,是羅斯福在20世紀30年代的遺產,但“儘可能在最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安排貧民就業”、“讓飢者有果腹之食,讓寒者有禦寒之衣”、“推進大規模的地區發展計劃,為4萬戶鄉村家庭提供低價電力,挽回常遭洪水淹沒的土地”的價值指向,都能與中國最近7年的社會體制改革對應起來。
中國可能的變化(4)
最近7年,強調“人的價值”的歐洲版本的新社會主義,鮮明地形成中國社會轉型的一個方向。扭頭一看,倡言“新三*義”的執政黨,不僅空前垂注“以人為本”這個昔日飽受批評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還把“國家尊重和保障*”寫進2004年的憲法修正案。
據新加坡政論家鄭永年說,意在修正資本主義制度弊端的“以人為本”,本來就是歐洲社會主義思想運動的核心。冷戰時期蘇聯東歐版本的社會主義已成過去,主導中國未來的社會主義將是歐洲版本的,它更加註重人的感受,注重生活的質量,注重生命裡的尊嚴。禁用童工,減少工時,改善血汗工廠,建造經濟適用房,使工作場所更加安全——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號召,讓乘坐2005年12月12日東方航空公司航班的旅客,有機會從*南京市委機關報《南京日報》的社論上得知:*南京市委欲使每個南京公民都能享有改革開放的成果。
最近7年,中國社會領域的變革,使越來越多的人們追憶起康曉光等人在2003年對新政的評價:孔孟仁政現代版。總理為農婦討工資,放言減免農業稅,提出免費的義務教育,將部分農民納入合作醫療,把公益性定為醫療體制改革的基調,判處黑龍江省原政協主席*死緩,輕徭薄賦講究公正的社會政策安排,一再凸顯本屆政府反覆伸張的公平、正義的價值觀。
早在上一屆政府亮相之初,洞見“仁政”的觀察家們,就直言中國社會領域變革的目的,在於緩和日益緊張的社會衝突,彌合貧富差距引致的社會斷裂,維護被撼動的社會穩定,尋求*執政的合法性基礎。有人預言,如果沒有得當的社會政策,區域性性的群體衝突將會越來越多。此說絕非譁眾取寵,貧富差距、工人失業、人口老齡化等社會保障領域的危機,已作為影響中國未來社會發展的一個危險因素,正挑戰著中國未來的社會保障體制。
所有這些,使得美國版本的福利運動、歐洲版本的社會主義、孔孟版本的仁政等,在歐洲意義上的工業化開始不久的中國,具有著特定時代的特定基礎。它不但會影響中國大陸的政治經濟制度,也會不露痕跡地修正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意義。
智慧和勇氣的考驗
最近7年,在左右中國變化的諸多要素中,我們過去所說的“兩股力量”和“三重矛盾”,不容忽略。
民間力量在最近7年的發展有目共睹。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