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家喻戶曉,其實,還有一個類似於“三顧茅廬”故事,始作俑者是朱元璋。
朱元璋濠州起兵後,利用劉福通在北方抗擊元軍之際,揮兵向南進發,一路上下滁州、取太平、佔金陵,建立了根據地,隨後又進軍安徽,直逼浙江,連下婺州、衢州、處州等地,在不到六年工夫裡,成為了一方之雄。他不但自己英勇驍戰,善於組織指揮,而且重視招羅知識分子來為自己服務,尤其在聽納名儒範常、陶安、朱升、唐仲實等禁屠殺、安人心、佔金陵及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等策略和建議後,勢力和聲望有很大提高,朱元璋充分認識到知識的作用,便更尊重有識之士,每到一地總要求訪當地名士,召請他們出來。
朱元璋佔據處州以後,聽說處州一帶有四位賢達,除了一是劉伯溫;二是金華宋濂,元至正年間曾被薦授為翰林編修,後辭而不就,隱遁山中著述。宋濂精通文史,享有聲名;三是麗水葉深,博學有才藻,元末被授為行省元帥。四是龍泉章溢,曾是大官,後辭官不受,退隱匡山。四人之中,宋、葉、章三人都曾應朱元璋的邀請,入幕為官,但劉伯溫婉言辭謝。當時劉伯溫認為,自己作為元朝的臣子,投奔義軍,這是一種背叛失節的行為,決心實在難下。他便以身體有疾,風燭殘年的老母需要進孝,兩個兒子尚未成年需要教養為理由婉言拒絕了。
朱元璋見劉伯溫拒絕,不甘心,又派一人到劉伯溫處請他,遭拒,朱元璋還不死心,再次派江南名士、處州路總管孫炎前往青田邀聘。經過孫炎的反覆勸說,他終於答應應聘出山、輔佐朱元璋建立大業。
至正二十年(1360年)農曆三月,劉伯溫打點行裝,揹著一個小包袱來到了金陵。 他的包袱裡裝著《時務十八策》。
關於劉伯溫與朱元璋相見的具體情節,正史裡沒有記載,野史裡倒有一個關於他們見面的情節。
朱元璋與劉伯溫見面後,朱元璋問:“久聞先生大名,出口成章,即興作詩應該不在話下了。”
劉伯溫答道:“寫詩是讀書人的小技。”
當時,朱元璋正在吃飯,就指著斑竹筷子要他吟詠。劉伯溫應聲吟道:
一對湘江玉並看,
二妃曾灑淚痕斑。
斑竹產於湖南,竿上的點點斑痕,凝寄著一段動人的神話。據說,古代舜帝有娥皇,女英兩個妃子,他們感情甚好,“舜死,二妃淚下,染竹即斑,妃死起湘水神,故曰‘湘妃竹’”(張華《博物志》),民間又稱它為“淚竹”。這聯詩概括了這個典故,書生氣十足,朱元璋聽後頗不以為然,說:“秀才味!”
劉伯溫很機警,馬上說:“我還未吟完呢!”跟著續吟了兩句:
漢家四百年天下,
盡在留侯一箸間。
這句詩涉及張良,劉邦兩位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熱烈讚揚漢初謀士張良的功勳。劉邦曾說:“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漢書。高帝紀》)“帷幄”即行軍帳篷,“籌”是古人用來計數的小竹片,“運籌策”就是策劃軍事行動。劉邦是說張良的計策十分高明,自己不及他。“箸”即筷子,據說張良計劃軍事行動時,用來作“籌”,這個典故與筷子有關,劉伯溫巧妙地用上了。劉邦能創立四百年的天下,與張良的出色謀略息息相關,“盡在留侯一箸間”這句,用誇張手法來突出張良的重要貢獻,進而讓朱元璋認識謀士的重要作用,並以張良自比,表示自己能像張良輔助劉邦那樣來輔助朱元璋打天下。
朱元璋,雖然是一個大老粗,但他勤於學習,頗通文墨,聽後大喜,說劉伯溫是“吾子房也”,尊稱他為“老先生”。
當晚朱元璋以恭謙的態度向劉伯溫請教滅元興邦、統一宇內的大計方略。劉伯溫詳細分析了群雄逐鹿的情勢,呈上早已構思擬就的時務十八策,列敘各項謀略方策。朱元璋聽畢,大喜過望,直恨相見太晚。立即命令有司建造禮賢館,以上賓之禮奉待劉伯溫,並將他安排在身邊,參預機密要事的謀議。朱元璋的信任,使劉伯溫深為感動,慶幸自己遇到了明主,也大大觸發了他為國為民效力的夙願。
從此,劉伯溫輔助朱元璋打下了一片江山。
不但政治上如此,商場也是如此。
禾嘉總裁夏朝嘉有一句名言“思考出戰略”,這一句話幫他贏得了成功。
一次,夏朝嘉在看報紙的時候發現,檸檬是一種神奇的水果。其皮油、籽油、檸檬酸皆可提取出不同的化學材料,附加值奇高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