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爭奪裡海的石油資源,另一方面打壓中亞地區為拓寬能源渠道作努力。此外,美國在馬六甲海峽進行巡邏,也是出於其控制海上石油的戰略。
伊拉克是中東各個國家中最受世人矚目的石油大國之一,這不僅是因為美國對其採取的軍事行動,還因為它本身就是世界上第二大產油國,其探明的石油總儲量約佔全球的1/4。伊拉克的前景也令人看好,因為在伊拉克目前所發現的80個大油田中,開發的僅有17個。由此可見其潛在的石油儲量之豐富。伊拉克的石油儲量高,而開發成本卻相對較低,因此成為兵家的必爭之地。而美國無疑是戰勝的一方。
新石油戰略地圖(2)
美國借反恐戰爭控制了阿富汗,此後又“順便”立足中亞,將裡海變成了囊中之物。然後,美國透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1992年8月12日,美國、加拿大及墨西哥三國簽署了一項三邊自由貿易協定——北美自由貿易協定。1994年1月1日,該協定正式生效。其簡要的內容有:①關稅相互減免;②取消進口限制;③堅持產地規定;④政府採購協定;⑤鼓勵投資;⑥擴大相互金融服務;⑦發展相互自由運輸;⑧鼓勵保護智慧財產權;⑨協商爭端解決機制等。掌控了加拿大、墨西哥的油氣資源。而在西非,美國也沒有絲毫的懈怠,頻頻發動外交攻勢並謀劃著調兵進駐幾內亞灣,目的就是為了穩固“後備油庫”。
在發動了數次戰爭之後,如果再解決伊朗的問題,那麼整個中東油氣資源的控制權就被美國緊握手中。這樣,美元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就透過石油實現了。
在美國得志之時,其他國家也並未懈怠,歐美等國爭奪世界石油資源控制權的戰爭從來沒有停息過,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世界石油市場各種利益矛盾的交織,將使市場的角逐更為激烈而殘酷。
首先,俄羅斯在二戰之後正不斷地透過發展石油工業來重塑自己的大國形象;歐佩克國家為確保自身的利益而積極地維護油價政策和市場份額……這些舉動無疑都在牽動著世界石油市場矛盾的演變,國家與國家之間力量的此消彼長促進了不同利益集團進行重新組合。而當石油與各種非傳統安全因素(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分裂主義、跨國犯罪、環境生態等非傳統安全威脅因素)緊密交織在一起時,世界各個大國都在研究符合自身利益的石油戰略。這也是美國將石油與美元繫結在一起,並不斷地採取軍事行動來確保其地位的國際背景。
美國政府在穩固“石油美元”的過程中採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
第一,為解決能源危機,美國開始加強同加拿大、委內瑞拉、墨西哥等美洲產油國的聯絡。
第二,美國也極力地緩和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等海灣產油國的關係。
第三,在蘇聯復甦的過程中,美國加緊步伐開發裡海和俄羅斯的石油資源。
第四,在亞洲方面,美國尤其關注中國的石油動向。
美國的前國務卿基辛格認為,美國只有牢牢控制住中東這個石油寶藏,才能穩住“歐洲民主橋頭堡”。這樣,美國才能使高加索國家接受“自由世界”的經濟模式和民主制度,走上美國設計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除了實施影響中亞等國的民主制度之外,美國還支援其內部的石油公司主動開發中亞地區的石油。美國的這些舉動旨在建立一條不經過俄羅斯或伊朗,直接將各地區石油與歐美市場聯絡起來的石油運輸通道。
俄羅斯則全面拓展能源外交佈局,其出臺的《俄羅斯聯邦能源發展戰略》該戰略主要包括下面一些影響:①深化俄羅斯與歐洲能源合作關係,爭取更多的市場。②對裡海能源開發產生了重要影響。③加強了與亞太國家的能源合作。④加強了與美國之間的能源戰略合作。,重點就是強調要透過強化能源外交促進經濟復甦、維護地緣利益。
此外,法國和德國等西歐主要國家開始積極地尋求新的能源合作伙伴,他們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能源新戰略計劃。其主要內容有:加強與伊朗合作,並加大對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等海灣產油國的投資,同時與俄羅斯建立戰略性的能源夥伴關係,並大力地拓展東南亞市場,積極地進軍非洲。
日本也不甘示弱,除了積極加強與中東等主要產油國之間的聯絡,還提出了針對中亞石油的“歐亞大陸外交計劃”,同時日本採取“金元外交”,憑藉提供經濟技術的方案來展開自己的石油資源爭奪戰。其主要步驟為:加強與中東產油國的關係,加強同俄羅斯的經濟合作,同時覬覦北非,力圖實現石油來源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