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1 / 4)

小說:國學的天空 作者:老山文學

瞎斕潰煥窶植簧瞎斕潰�譚>褪�ヒ歡ū曜跡恍譚J�ヒ歡ū曜跡�儺站突袒倘徊恢��肓恕!�

這段話非常具有邏輯性。“必也正名乎!”成為孔子為政的第一項考慮。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跟“正名”有什麼關係呢?這是理解儒家思想的關鍵之一。“名”有兩種,一種是名實,一種是名分。名實就是有名有實,“桌子”是一個名稱;一張桌子擺在眼前,這是事實。我們平常講名實的時候比較簡單,譬如你問這人叫什麼名字?他說我叫某某。某某就和這個人連在一起了。任何東西都有名稱,每一個人只要客觀認識,都可以掌握。名分則迴歸到一個名稱所對應的本分,代表配合某種身分、角色、地位,要有某種分寸、要求和標準在裡面。因為人的世界最大的特色在於他除了實然還有應然,實然就是事實上如何,應然就是應該如何。如果光講實然,不問應然,社會就沒規矩了,就亂掉了。所以孔子的“名正言順”是從“名分”的角度去考慮的。

孔子在齊國時,有一次齊景公問他,政治該怎樣去推動?孔子說了八個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第一個“君”是名稱,是現在的君,第二個“君”是本分,是理想的君,意思是你有君的名稱,就要有君的理想表現,要學堯舜禹這些。臣臣、父父、子子也一樣,可以翻譯為:“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齊景公聽了,覺得很有道理,說:“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顏淵》)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就算國家糧食很多,我吃得到嗎?等於大家都要各安其位,各盡其責,社會才能穩定和諧。

現在衛出公當了國君,他的父親也就是太子從國外回來了,認為自己才應該當國君。雙方都認為自己的是對的,對方缺乏正當性、合法性。到底誰應該繼承君位?先佔位置的就算贏嗎?用非法手段得到地位也無所謂嗎?誰是君誰是臣要弄清楚,否則亂局會一直維持下去。所以孔子說,治理衛國的問題先要“正名”,把君臣父子之間的名分糾正清楚。否則,名分不糾正,言語就不順當。因為你說話要根據你的身分,你扮演什麼角色,說出來的話就要符合相應的角色。如果言語不合乎身分,你怎麼去推動國家的事務呢?公務辦不成,禮樂就不上軌道。禮樂是人與人之間適當關係的表現,禮樂不上軌道,刑罰就失去一定標準,到最後老百姓為所欲為,造成天下大亂。天下大亂,你當國君的也不能夠好好生活下去。

所以儒家重視名分,要名正,才能言順。一個人具有什麼樣的身分,他說出來的話才有適當的效果,你不能越權。假設你只是一個秘書,你要替老說話,那是不行的,除非你有明確的授權,否則你說出來的話只代表秘書。所謂“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如果名分隨意加給不適當的人,他就會誤用、濫用,造成問題。同樣,具有某種名分,就要儘量做到這個名分所要求的標準。只有每一個人都盡到他的責任,把他的本分做到,社會才能安定。政治上也是如此,要先糾正名分,後面一系列才能做到言順、事成、禮樂興、刑法中,老百姓才知道該怎麼生活發展下去。

5。上行下效

魯國有三家大夫:孟氏、叔氏、季氏。他們的子弟是世襲的,生下來就有官兒做。尤其是季氏一家,權力特別大。到了季康子的時候,二十幾歲已經當上魯國的正卿。這時候孔子正在擔任國家顧問,季康子這個年輕的大官就來向孔子請教,應該怎麼樣從事政治呢?孔子的回答很簡單: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政的意思是正,當政者帶頭走上正道,誰敢不走上正道?換句話說,一旦政治領袖不走正道,天下百姓豈不絕望?這話是一個老人家對年輕人的期許,但這個年輕人也許只想著怎麼運用手中的權力,聽到自己必須先行得正,坐得端,大概會感到很大壓力。當時魯國的強盜很多,季康子又問,盜賊太多怎麼辦?孔子說:“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論語·顏淵》)如果你自己不貪求財貨,就算有獎賞,別人也不會去當強盜了。什麼意思?因為在上位者貪得無厭,有些人迫於生計或有樣學樣,才淪為強盜。反之,如果領導人不那麼貪心,百姓也會有廉恥之心,自重自愛。孔子這話說得非常坦直,甚至有點誇張,目的是讓為政者早些覺悟。

季康子接著請教孔子,如果我把那些為非作歹的人都殺掉,去親近那些修德行善的人,這樣做如何?這種話一聽就知道太殘酷了。美國一位政治學者說,政治最重要的是避免殘酷。一個人大權在握,動不動就要把壞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