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2 / 4)

小說:菜根譚的智慧 作者:江暖

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思想修養臻至完美的‘聖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

可見,人的心態的調整、道德的修養才是能否擺脫凡塵俗世的關鍵。

。 最好的txt下載網

躁極則昏 靜極則明

時當喧雜,則平日所記憶者皆漫然忘去;境在清寧,則夙昔所遺忘者又恍爾現前。可見靜躁稍分,昏明頓異也。

恍爾:恍然、忽然。

每當周圍環境喧囂雜亂使心情浮躁時,平日所記憶的事物,都會忘得一乾二淨;每當周圍環境安靜使心情平靜時,以前所遺忘的事物又會忽然浮現在眼前。可見心神的浮躁和寧靜只要稍有一點點的區分,那昏暗和明朗就會迥然有所不同。

溈山和尚問弟子香嚴:“父母未生之前的自己的面目是什麼?”香嚴不知,求良師賜教。師父告誡他說:“我所說的一切都是由我悟得的,都不是你的東西。”香嚴苦惱之極,對現世###悟道感到很沮喪、灰心,於是便去南陽守慧忠國師之墓,以求積德養性,###悟道。有一天,在山中割草時,他撿起一顆小石子無意中向外扔去,正巧碰在修竹上,“泠泠”的回聲不斷,他聞之豁然大悟。他在無心無念之際,即禪定三昧中,頓生心眼,獲得了新鮮感覺上的自覺。對於他來說,擊竹之聲成了他開啟心門的鑰匙。

在世出世 盡心了心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絕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盡心內,不必絕欲以灰心。

了心:了當覺悟、明白解。了心是懂得心的道理。

盡心:拿出智慧擴張善良本心。《孟子·盡心章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超脫凡塵俗世修行的道理方法,應該在人世間的磨練中,根本不必離群索居與世隔絕;要想完全明瞭懂得智慧的功用,應該在貢獻智慧的時候去領悟,根本不必斷絕一切慾望,使心情猶如死灰一般寂然不動。

披上件蓑衣,戴上頂斗笠未必是漁夫,支根山藤坐在竹邊飲酒吟詩也未必是隱士高人。追求形式的本身未必不是在沽名釣譽。就像想明白自己的心性靈智不在於自己冥思苦想時才知道。

《列子·湯問》中有段大禹和夏革的話,聽起來似乎很玄乎,實際上也很明白,他們把天地萬物都視同自然一體,所以能從天地間得到自然雅趣和真諦。

大禹說:“上下四方之間,四海之內,日月照耀著,星辰經緯著,四季為他記載時節,木星為他記載年齡。神靈所生的,各種各樣,種種不同樣樣有別。有的消亡得快,有的生存得久,只有聖人能夠完全瞭解那道理。”夏革說:“但也有不等待神靈出生的,不須陰陽而產生形體的,不必有日月而光亮的,不要殺戮而死亡的,不要養息而長命的,不等糧食而吃吃喝喝的,不要絲綢而穿戴的,不消車船而走動的,這些都自然如此,不是聖人所能完全瞭解說明的。”

。。

身放閒處 心安靜中

此身常放在閒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靜中,是非利害,誰能瞞昧我?

瞞昧:隱瞞實情。

只要經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閒的環境中,世間所有的榮華富貴成敗得失都無法左右我;只要經常把自己的身心處在安寧清靜的環境中,人間的功名利祿與是是非非就不能欺矇我。

有一次,信奉陰陽學說的景春對孟子說:“當今的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他們一發怒,那些諸侯便都害怕得安靜下來,天下便太平無戰。”孟子不同意這說法,他說:“這怎麼稱得上是大丈夫呢?一個人應居住於天下最寬廣的位置,那就是‘仁’,要站立在最正確的位置,那就是‘禮’,該行走於最光明的大道,那就是‘義’。得志,便與百姓循道而進,失意,也能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貴不能亂我心,貧賤不能改我志,威武不能屈我節,這才叫做大丈夫。有節操者方可稱丈夫。”由此看來,節操也就是人的氣節與操守。一腔正氣,可貫長虹,不虛飾,不苟且,不貪戀榮華富貴,不懼怕權勢強力,不為全身而偷生,不為五斗米而折腰,這就是氣節。知正道而持行不怠,守本性而遺世獨立,行仁仗義,依理遵道,這就是操守。人之節操,存於內則為仁德,化於外則為堅貞,執於行則成義禮,達於人則為典範,說到底,立命處世,節操是人之根本。

《莊子·田子方》中有段肩吾與孫叔敖的對話,就像循循善誘的師訓,潤人心田。

肩吾向孫叔敖問道:“你三次出任令尹卻不顯出榮耀,三次被罷官也沒有露出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