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1 / 4)

小說:菜根譚的智慧 作者:江暖

對趙國的恩惠。心裡老是記著對別人的恩德,勢必帶來恩大仇大;對別人的怨恨不能及時化解,只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煩惱。”

孟嘗君被逐之後,又恢復相位,重回齊國。譚拾子到邊境去迎接,對孟嘗君說:“您會不會埋怨齊國計程車大夫放逐您,而想殺人呢?”孟嘗君說:“會。”譚拾子說:“有件事是一定會發生的,有個道理是必然的,你知道嗎?”孟嘗君說:“不知道。”譚拾子說:“死,是一定會發生的事;而追求富貴、摒棄貧賤則是必然的道理。拿市場來比方吧!早上的時候,市場人潮洶湧,到了晚上,市場就空蕩了;這並不是人們對於市場喜歡早上而憎恨晚上啊!為了求生存所以就爭著去,為了避免危亡所以就逃離,這是同樣的道理啊!希望您不要心懷怨恨。”孟嘗君聽了,就削去一份記有五百個他所怨恨的人的名單,不再表示要報復了。以上兩件事說明了,幫助或救助過別人不要掛在嘴上或記在心頭,做了對不起別人的事要經常反省,別人對不起自己時,要立刻忘記。

《莊子·寓言》中講了一個影子的故事,藉此說明人的行為像影子一樣,都離不開人這個主體。寓言說:影外的微陰向影問道:“你先前低著頭現在仰起頭,先前束著髮髻現在披著頭髮,先前坐著現在站起,先前行走現在停下來,這是什麼原因呢?”影子回答:“我就是這樣隨意地運動,有什麼可問的呢?我如此行止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我,就如同蟬蛻下來的殼,蛇蛻下來的皮,跟那本體事物相似卻又不是那事物本身。火與陽光,使我聚合而顯明;陰與黑夜,使我得以隱息。可是有形的物體真就是我賴以存在的憑藉嗎?何況是沒有任何依恃的事物呢!有形的物體到來我便隨之到來,有形的物體離去我也隨之離去,有形的物體徘徊不定我就隨之不停地運動。變化不定的事物有什麼可問的呢?”

聽了影子的話,想想我們自身的行為舉止和處世方式吧!

。 想看書來

心地乾淨 方可讀書

心地乾淨,方可讀書學古。不然,見一善行,竊以濟私;聞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齎盜糧矣。

心地乾淨:心性潔白無疵。心地是心田,在心中藏有善惡種籽,隨緣滋長,朱子有“自古聖賢皆以心地為本”的說法。

竊以濟私:偷偷用來滿足自己的私慾。

假以覆短:借佳句名言掩飾自己的過失。

藉寇兵而齎盜糧:李斯《諫逐客書》中有“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兵,武器。齎,付與。

只有心地純潔的人,才可以讀聖賢書,學古人的道德文章,如果看到一些善行好事就偷偷用來滿足自己的私慾,聽到一句名言佳句就私下用來掩飾自己的過失,這就等於是資助武器給敵人,接濟糧食給強盜。

一個心地純潔品德高尚的人精於學問,更注重志向。只有志向遠大之士,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在家中獨自收藏有上萬卷文史方面的書籍,這些書籍他每天早晚都要檢索翻閱,然而數十年來,全都一新如同從未被手翻閱過似的。司馬光對自己的門徒們說:“商人們收藏的是金銀財產,而對於我們這樣的人來講,就只有書籍,應當萬分珍惜。比如我吧,每年都要將書籍曬一曬,以防生蟲發黴。每次閱讀前,都要先檢查一下書桌是否清潔,還要墊上褥子。然後才將書籍放在上面翻閱。每當讀完一頁,我都小心翼翼地,先用右手拇指託著書面的邊沿,然後用食指夾著書頁輕輕翻過。但是,我看你們翻書,總是毫不介意地兩個手指抓起來翻。我覺得,你們珍惜自己的錢財勝過了珍惜書籍。對於這樣的人,他的志向也就可想而知了。”

《莊子·寓言》中有段莊子與惠子的對話,說孔子勵志做學問的事:

莊子對惠子說:“孔子活了六十歲而六十年來隨年歲變化與日俱新,當初所肯定的,最終又做了否定,不知道現今所認為是對的不就是五十九歲時所認為是不對的。”惠子說:“孔子勤於勵志用心學習。”莊子說:“孔子勵志用心的精神已經大為減退,你不必再妄自評說。孔子說過:‘稟受才智於自然,回覆靈性以全身。’如今發出的聲音合於樂律,說出的話語合於法度。如果將利與義同時陳列於人們的面前,進而分辨好惡與是非,這僅僅只能使人口服罷了。要使人們能夠內心誠服,而且不敢有絲毫違逆,還得確立天下的定規。”

可見做學問不能僅僅以一個“勤”字了得,還必須“稟受才智於自然,回覆靈性以全身”才行。

txt小說上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