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2 / 4)

2010年12月5日

我山之石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初版)

一 拿什麼來拯救你,我的世界(1)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就是當時的“救市大辯論”

問:最近,你大講先秦諸子,是不是想“救市”啊?

答:救市?救什麼市?股市?樓市?奶市?哈!怕是管不了吧?遠水不救近火嘛!再說人家又不是救火車、消防隊。

問:不是嗎?孔夫子怎麼說的?“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這話翻譯過來,就是“如果天下太平,我孔丘又何必多管閒事”。反過來,意思也很清楚──如果社會出了問題,我孔丘就不能不管。那麼,孔子管了嗎?管了。這就至少說明兩點。第一,當時世道不好;第二,孔子挺身而出。這不就是“救市”嗎?

答:倒也是。不過不是“救市”,是“救世”。當然,打個引號,說是“救市”,也行。

問:其他人,也都這樣吧?

答:應該說,最早是孔子發表了他的“救市主張”,比如以德治國、克己復禮、讓世界充滿愛等等,然後就有人出來支援或者反對他。先是墨家反對,後是道家反對,最後是法家反對。儒家自己這邊,孟子和荀子支援。不過孟子和荀子,觀點也不完全相同,也有爭論。

問:對不起,先打斷一下。你說“孔子最先發表救市主張”,難道老子不在前面?

答:恐怕有兩個“老子”,或者至少有兩個。孔子曾經問禮的那個,在孔子之前,或者同時。寫《道德經》(《老子》)一書的,我想應該在孔子之後。這個問題,只要比較一下《老子》和《論語》兩書的內容,就不難得出結論。簡單地說,《論語》只是自說自話,基本上沒有對立面;《老子》卻是多處批判儒家,以儒家為靶子。批判者總是在被批判者之後,這是常理。如果要深究,建議讀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和李零先生的《人往低處走》,我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一書中也有說明。

問:這樣一說,就清楚了。春秋戰國時期一下子出現了那麼多偉大的思想家,恐怕就因為當時“天下無道”,社會出了問題,得有人來“救”,來發表“救市”的主張。這就有了先秦諸子。但如何救,救什麼,問題出在哪,觀點不同,說法不同,方案也不同。這就有了百家爭鳴。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就是當時的“救市大辯論”。是不是這樣?

答:也是也不是。天下無道,需要“救市”,只是百家爭鳴的直接原因,不是全部原因。他們討論的問題,也不全是這個。不過,救市,確實是焦點。

問:核心就是“拿什麼來拯救你,我的世界”?

答:也不光是“拿什麼來救”和“怎麼救”的問題,還包括“救不救”。實際上,也有主張“不救”,或認為“沒救”的。

問:為什麼?

答:因為在他們看來,當時那個社會已經壞透了,爛透了,根本就不可救藥。

問:這是什麼人的觀點?

答:孔子時代的隱士。他們是“道家前的道家”,簡稱“前道家”。孔子為什麼會說“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就因為有個隱士對他的學生子路說,現在普天之下都是滔滔洪水,誰能改變,你們又和誰一起去改變?你們與其像孔子那樣“避人”,還不如像我們這樣“避世”。避人,就是拒絕與那些壞人合作;避世,則是拒絕與整個社會合作。為什麼拒絕與社會合作?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根本就沒救嘛!

問:天下無藥可救,又怎麼樣呢?

答:能拯救的也就是自己。

問:這又是誰的觀點?

答:墨子時代的楊朱。楊朱是先秦道家第一人,第二是老子,第三是莊子。這三個人,觀點並不完全一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拯救天下,先得拯救自己。不能拯救自己的,也不能拯救天下。相反,如果每個人都能拯救自己,天下也就不需要拯救了。

一 拿什麼來拯救你,我的世界(2)

問:這可以說是“要救市,先救己”,對吧?

答:可以這麼說。而且,楊朱、老子、莊子都認為,現在社會之所以出問題,就因為很多人自己都管不了,卻去管別人;自己都救不了,卻想救世界。結果自然是管事的越多,事也越多;越想救市,越救不了。如果人人都管別人,人人都來救市,勢必天下大亂。結論也很簡單:別救。

問:不救又怎麼行呢?不救又怎麼辦呢?

答: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