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錄用了。他又一次興奮地告訴自己,這回終於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覺到,這份每週需要工作84 小時的高薪工作充滿壓力。他又說服自己: 沒關係,這樣幹,今後的職位才會更穩固,才能更快地升職。當然,他也有開心的時刻,在加薪、拿到獎金或升職時。但這些滿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富有,可還是不開心呢?(4)
經過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夥人。他曾多麼渴望這一天。可是,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他卻沒覺得多快樂。蒂姆擁有了豪宅、名牌跑車。他的存款一輩子都用不完。
他被身邊的人認定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當偶像,來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於無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乾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來麻醉自己。他儘可能延長假期,在陽光下的海灘一待就是幾個鐘頭,享受著毫無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擔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極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厭倦。
做“忙碌奔波型” 並不快樂,做“享樂主義型” 也不開心,因為找不到出路,蒂姆決定向命運投降,聽天由命。但他的孩子們怎麼辦呢?他該引導他們過怎樣的一種人生呢?蒂姆為此深感痛苦。
為什麼當今社會有那麼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爾這樣解釋: 因為人們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矇蔽。
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是這樣的: 假如孩子成績全優,家長就會給獎勵; 如果員工工作出色,老闆就會發給獎金。人們習慣性地去關注下一個目標,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後,導致終生的盲目追求。
然而一旦目標達成後,人們常把放鬆的心情解釋為幸福。好像事情越難做,成功後的幸福感就越強。不可否認,這種解脫讓我們感到真實的快樂,但它絕不等同於“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
這就好比一個人頭痛好了之後,他會為頭不痛而高興,這是由於這種喜悅,來自於痛苦的前因。“ 忙碌奔波型” 的人,錯誤地認為成功就是幸福,堅信目標實現後的放鬆和解脫,就是幸福。因此,他們不停地從一個目標奔向另一個目標。 在本-沙哈爾看來,尋找真正能讓自己快樂而有意義的目標,才是獲得幸福的關鍵。
● 他們把物質與財富,放在了快樂和意義之上
在課堂上,本-沙哈爾不斷地向聽講者發問:
我們可以不停地追問“為什麼”, 來反思自己所追求的東西: 可以是大房子、升職或任何其他的目標。看看要問多少個“為什麼”,才能落到“幸福”的追求上?問問自己,我做的事情,對我有意義嗎?它們給我帶來了樂趣嗎?我的內心,是否鼓勵我去做不同的嘗試?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徹底改變目前的生活?
本-沙哈爾的哲學老師在他畢業時,給了他一點忠告:“ 生命很短暫,在選擇道路前,先確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後再細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後,對於那些真正、真正想做的事,付諸行動。”
本-沙哈爾也這樣教他的學生,如何尋找能發揮自己優勢和熱情的工作。
用以下三個關鍵問題,先來問問自己: 一,什麼帶給我意義?二,什麼帶給我快樂?三,我的優勢是什麼?並且要注意順序。然後看一下答案,找出這其中的交集點,那個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
十多年前,本-沙哈爾遇到過一個年輕人。他是一名律師,在紐約一家知名公司上班,並即將成為合夥人。坐在他的高階公寓裡,中央公園的美景一覽無餘。年輕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週至少幹60 個小時。早上,他掙扎著起床,把自己拖到辦公室,與客戶和同事的會議、法律報告與合約事項,佔據了他的每一天。當本-沙哈爾問他,在一個理想世界裡還想做什麼時,這名律師說,最想去一家畫廊工作。 。 想看書來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富有,可還是不開心呢?(5)
“難道說,現實世界裡找不到畫廊的工作嗎?” 年輕人說不是的。但如果在畫廊工作,收入會少許多,生活水平也會下降。他雖對律師樓很反感,但覺得沒其他選擇。因為被一個不喜歡的工作所捆綁,所以他每天並不開心。在美國,有50% 的人對自己的工作不甚滿意。但本-沙哈爾認為,這些人之所以不開心,並不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而是他們的決定讓他們不開心。因為他們把物質與財富,放在了快樂和意義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