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的“心印”。既然是“心印”,那用文字當然說不清楚了,只能一代一代用心去傳。天曉得以什麼作為標準來判斷這個“心印”有沒有傳下去。
禪宗也可以說是一次宗教改革,改變了以往對佛教的一些認識,使其更加平民化,大眾化。
禪宗的目的是成佛。關於這個目的,禪宗解決了三個核心問題:1,什麼樣的人可以成佛。2,怎麼樣修煉成佛。3,修煉成佛的標誌是什麼。
第一個問題,禪宗的答案是:人人都可以成佛。它認為每個人都有佛性,但是因為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外界影響,佛性被矇蔽住了,所以看不見。去除外在影響之後,清靜的佛性就會出現。
這個結論讓無數人感到有了信心。你看,人家文盲都成佛了,智商平均水平的,應該更沒問題。上到達官貴人,下到地痞無賴,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機會。就是殺人犯也有機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嘛。
第二個問題,禪宗的答案是:何時何地皆可修佛。之前的佛教清規戒律非常多,經慧能這麼一改革,好了,大家不用天天到寺廟裡去坐禪讀經敲鐘了,走路吃飯睡覺都能修佛。慧可在退休之後,經常去肉鋪酒肆,也許就是要試驗一下,這樣修佛行不行。看來,試驗成功了。
第三個問題,禪宗的答案是:……
這個比較難回答。也許是做到可以“無住生心”吧,就是你去財務處報賬,人家態度惡劣,你還能夠心平氣和不罵人,而且心裡感激這個人給了你鍛鍊心態,給了你修佛的機會。也許是做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看到周圍的美女經過的時候,都不去瞟一眼,而是想著這個MM不過也是虛無而已。
達到這樣的境界的,也不是沒有,比如唐僧就是。一路上,被妖怪坑害了無數次,仍然對妖怪報以一線希望,希望可以感化妖怪。一路上,被無數美女勾引,取經的意志仍然那麼堅定。唐僧真的令人非常佩服。
但是,依禪宗的標準,唐僧也沒有能做到超脫。他雖然跳出了物質與精神的誘惑,但是卻陷入了另一種誘惑:佛。唐僧太執著於“佛”了,而禪宗不是說什麼都不能執著嗎?
看來,唐僧是不是要再經過81難才能明白。
禪宗的核心是以“無念為宗,無住為本,無相為體”。解釋起來也比較複雜,反正牢記“無”就行了。
一個人說,他忘記了功名利祿,脫離了低階趣味,從此皈依我佛,手持《金剛經》誦讀,念念不忘。對不起,這個人沒有做到“無”,因為其心中有《金剛經》,也有佛。
一個人說,他每時每刻心中都空無一念,心中空空如也,不為外物所動。對不起,這個人也沒有做到“無”,因為他心中有一樣東西,有一個“無”。
一個人乾脆不說話。這樣總該行了吧!對不起,他也沒有做到“無”。也許是他太執著於不說話了。
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那你說怎麼樣才行?
佛也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笑而不答,或者說“不可說”,搞得玄乎玄乎。
只能自己看著辦了。能說得清楚,早就說清楚了。除非對那些悟性極高的人,比如迦葉,佛祖只要拿朵花就OK了。
好像很難理解。
慧能的方法叫“頓悟”,給那些智商高的人準備的。這些人不用看佛經不用坐禪,就可以成佛了。
他也給中等智商的人指了一條出路,那就是北上到他師兄神秀那裡去,神秀的方法叫“漸悟”,可能像現在的一些博士一樣,要苦讀十年八年才能見效果。
古代的人也講究效率啊,所以好多神秀的弟子換了專業,到了慧能門下。
(20)第二十章 圓寂
慧能在曹溪寶林寺講法37年,度人無數。
期間,韶州刺史曾邀請慧能到韶州開元寺講法,慧能應邀而去講經。
有一個弟子跟隨著他一起到開元寺,他的作用是做筆記。
這個弟子的法號,在中國老幼皆知。
他的名字叫做法海,是一位得道高僧。但被《白蛇傳》演繹成了一個破壞別人家庭的惡僧。
不過法海在本文中出現,主要不是因為他跟兩條蛇的故事,而是他為禪宗所作的貢獻。
法海之於慧能,就像阿難對於佛祖。
佛祖與眾弟子講經,阿難做筆記,之後就是《金剛經》。
而慧能去開元寺講法,法海也仔細的做了筆記,再加以整理,就是日後的《壇經》,全名《六祖大師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