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發現搞錯了物件。此崔敬嗣不是彼崔敬嗣,不過是同名而已。中宗立即派人去尋訪原房州太守崔敬嗣,此崔敬嗣已經去世,只留有一子名崔汪。中宗對未及向崔敬嗣報恩大為痛惜,特別指派中書令韋安石為崔汪授官,務必善待恩人之後。崔汪卻嗜酒如命,經常喝得爛醉如泥,“不堪職任”。於是韋安石任命崔汪為中散大夫,掛職洛州司功,只拿俸祿,不用坐衙門當值。
崔光遠便是崔汪的兒子,史書上記載他“雖無學術,頗有祖風,勇決任氣,身長六尺餘,目睛白黑分明”(《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一·崔光遠傳》)。高個子的崔光遠步入仕途時,中宗早已去世,祖上的這一層淵源已不復存在。但崔光遠卻因為好賭博而結識了楊國忠,從而為日後的飛黃騰達埋下了伏筆。崔光遠和楊國忠都愛好樗蒲,因而成為極好的樗友。
樗蒲是一種以擲骰決定勝負的賭博,據說傳自上古,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後來盛行於三國與晉代。杜甫還特意在《今夕行》中記錄了此事:“馮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肖成梟廬。英雄有時亦如此,邂逅豈即非良圖。”
楊國忠因楊貴妃的裙帶關係青雲直上後,樗友崔光遠自然也成為受益者,立即調入京師,任左贊善大夫。贊善大夫為太子東宮的屬官。此太子便是後來即位為肅宗的李亨。於是,崔光遠在原本險惡的仕途上又撈到了一張王牌。
重新回到京兆尹崔光遠的話題。現在根據史籍的寥寥記載很難判斷當時崔光遠的真實心意:他到底是如同顏杲卿一般假意投敵,人在曹營心在漢,然後伺機報唐?還是首鼠兩端,如同牆頭草般隨風而倒?歷史人物因為當時所處的複雜環境與局勢,已經很難完整復原。根據當時的情況看來,崔光遠投降叛軍時為情勢所逼,並不一定心甘情願,但是為了性命和前程,只得如此。之後阿史那從禮出走,長安滿城風聲鶴唳,盛聞唐軍即將進城。在這樣的情況下,崔光遠立即派兵包圍了孫孝哲府邸。更像是迫於形勢之舉,擔心唐軍得勝後,自己因降賊而死無葬身之地。如果他真的是有心向唐,為何不趁此機會殺掉孫孝哲,振臂一呼,號召長安軍民抗賊?可見,崔光遠所謂的“義舉”仍是不得已而為之,他依舊不過是左右逢源的牆頭草而已。
崔光遠弄清阿史那從禮出走的真實情況後,不由得驚慌失措,但事已至此,情勢不可逆轉,殺身之禍轉瞬即到,便與長安縣令蘇震一起殺掉兩名曳落河(胡語“壯士”之意),率領府、縣官吏十餘人,直奔城門而去。
蘇震也是名門之後,其爺爺是中宗、睿宗時期的名相蘇環,其伯父是開元年間“燕許大手筆”中的蘇頲(當時朝廷著述多出張說與蘇頲之手,人稱“燕許大手筆”。張說封燕國公,蘇頲封許國公)。
崔光遠先派人趕去西行要道開遠門,假傳“尹巡諸門”。此時,崔光遠依然是京兆尹的身份,城門守官自然不敢怠慢,“門官具器仗以迎”。列隊完畢,預備迎接京兆尹大人的巡視。崔光遠一行趕到,手起刀落,“皆斬之”。崔光遠一行快馬衝出城去,“於京西號令百姓,赴召者百餘人”(《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一·崔光遠傳》),夜過咸陽,直奔靈武投奔肅宗。因為事出倉促,不及帶走家屬,崔光遠和蘇震家人盡為叛軍所害。
。 想看書來
二 太子終於當上了皇帝(6)
一行人到達靈武后,肅宗聞之大喜。崔光遠早先便是太子屬官,肅宗極為信任,也不追究崔光遠和蘇震曾經投降叛軍之罪,立即擢拜崔光遠為御史大夫,兼京兆尹,派他去渭水北岸招集逃散的官吏民眾。同時任命蘇震為御史中丞。
崔光遠重新迴歸唐朝廷後之後還有一些輝煌的戰績。安祿山的叛軍曾經到涇陽一帶大肆搶掠,所獲頗豐後,便得意忘形,在一座寺廟中殺牛烤肉,連夜酣飲。當時崔光遠部就在離寺廟40裡處駐紮。得知訊息後,崔光遠親率士兵兩千餘人,“夜趨其所”。當時叛軍大多都已經喝得醉醺醺的,根本就無力作戰。崔光遠率領百名騎兵扼守在出入寺廟的要道,同時派驍勇之士手持長刀,大呼殺入廟中。這一仗殺敵兩千有餘,繳獲戰馬一千餘匹,還俘虜敵酋一名。只此一戰,崔光遠威名赫赫。“賊中以光遠勇勁,常避其鋒”。渭北一帶,凡是崔光遠所到之處,叛軍紛紛躲避。與其先前投降安祿山的形象判若兩人。歷史人物在歷史大背景下所表現出來的複雜性由此可見一斑。
崔光遠和蘇震出走長安一事在當時頗有影響力,之後一些本已投降的官員相繼趕來靈武投奔肅宗。可見叛軍兵鋒雖健,卻始終不得人心。之後,安祿山任命心腹田乾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