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未決”。後世當然不可能看到太子李亨迫不及待地高興得跳起來的記敘,事實上也不會如此。太子李亨一直生活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他相當知道分寸。但實際上,李亨一定有什麼動作,事先或者當時給了陳玄禮以暗示,堅定了陳玄禮的決心,因為事變就在這時候發生了。
當日,“次馬嵬驛,軍士不得食,流言不遜”(《舊唐書·卷一百零八·韋見素傳》)。其時,眾將士的憤怒猶如干柴,發難只需要一個導火線了。
陳玄禮帶頭擋住了楊國忠的馬頭。剛好這時有吐蕃使節20餘人,正向楊國忠訴說沒有吃的東西。楊國忠還沒有來得及回答,有人高聲喊道:“楊國忠與胡人謀反!”然後立即有人用箭射中了楊國忠坐騎的馬鞍。
這個射第一箭的人據說叫張小敬,只是個普通的禁軍騎兵。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張小敬在這一重大歷史事變中挺身而出,歷史上沒有記載。既然是禁軍騎兵,箭法肯定相當不錯,距離如此之近,竟然只射中馬鞍,也許這射箭的張小敬還不敢真的要了楊國忠的命,不是不想,而是不敢。畢竟,楊國忠是大唐的宰相,事後萬一追究起來,必定要追究首者。畢竟,人人想殺楊國忠,只是無人敢第一個動手,這可是滅族的大罪。然而,這第一箭射出後,事情就變得難以預料了。群情難免洶洶,一旦眾人一哄而上殺了人,事後追究,也是法不責眾了。分析起來,用這一射不中的箭作為導火索的安排,思慮非常周密,應該事先有過詳細的計劃,陳玄禮作為禁軍的統帥,一定親自參與了謀劃,而張小敬也定然是他的心腹。
果然,軍士們滿腔的怒火立即被這沒有射中的一箭撩撥了起來,眾人一擁而上,要殺楊國忠以謝天下。楊國忠大驚失色,倉皇逃命,逃至馬嵬驛西門內,被軍士追上殺死。軍士還覺得不夠解恨,亂刀肢解了他的屍體,割下首級,掛在矛上,插於西門外示眾。隨後,眾軍士又殺了楊國忠的長子戶部侍郎楊暄與韓國夫人、秦國夫人。
御史大夫魏方進聽見外面吵鬧,跑出來一看,立即怒氣衝衝地說:“汝曹何敢害宰相!”(《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意思是你們這群人膽大妄為,竟敢謀害宰相。魏方進顯然是個沒有眼光的人,到了眼前的形勢,竟然還要擺出御史的架子來。激憤的將士們立即上前殺死了他。同平章事韋見素聽見外面大亂,也跑出驛門察看,立即被亂兵用鞭子抽打得頭破血流。幸好韋見素名聲還不算壞,有人高聲喊道:“不要傷了韋相公。”韋見素這才免於一死。
四 夢斷馬嵬驛(2)
軍士們又包圍了玄宗和楊貴妃休息的驛站,喊殺聲震天。玄宗聽見外面的喧譁之聲,就問出了什麼事。左右侍從沒有一個人回答說是將士譁變,都說是楊國忠謀反。由此可見,楊國忠的不得人心,已經得罪盡了天下人。
玄宗得知楊國忠被殺後,只得親自走出驛門,慰勞軍士,命令他們撤走,但軍士不答應。玄宗又讓高力士去問原因。陳玄禮出面回答說:“楊國忠謀反被誅,楊貴妃不應該再侍奉陛下,願陛下能夠割愛,把楊貴妃處死。”高力士跟在玄宗身邊多年,深知貴妃對玄宗的重要性,當即為難地說:“這我不好去奏告。”四周軍士一聽大怒,大聲喧嚷說:“不殺貴妃,誓不護駕。”一面擁上前去,要痛打高力士。高力士見大勢不妙,慌忙逃回驛站奏告。
玄宗聽了,神情暗淡沉悶,說:“這件事由我自行處置。”然後進入驛站,拄著柺杖垂首而立,默不開口。十幾年來,楊貴妃是他最為寵幸的掌上明珠,兩人又曾在長生殿立過生死不離的海誓山盟。如今落到這般棄京流亡的地步,政治上的尊嚴早已喪失殆盡,唯有貴妃或許還能使他忘卻心靈上的傷痛。他怎麼能忍心處死楊貴妃呢?
這時候,外面喧譁聲更響,局勢即將到不可控制的地步。韋見素的兒子韋諤任京兆司錄參軍,上前說道:“現在眾怒難犯,形勢十分危急,安危在片刻之間,希望陛下趕快作出決斷!”說著不斷地跪下叩頭,以至血流滿面。玄宗說:“楊貴妃居住在戒備森嚴的宮中,不與外人交結,怎麼能知道楊國忠謀反呢?”一直冷眼旁觀的高力士知道不殺楊貴妃,不能平息兵士的氣憤,萬一軍士衝了進來,楊貴妃照樣被殺,連玄宗自己也將處在危險之中,便勸說道:“楊貴妃確實是沒有罪,但將士們已經殺了楊國忠,而楊貴妃還在陛下的左右侍奉,他們怎麼能夠安心呢!希望陛下好好地考慮一下,將士安寧,陛下就會安全。”玄宗深知大勢已去,無論如何都無法保住楊貴妃的性命,這才流淚說道:“賜她自盡吧。”
貴為天子,坐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