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1 / 4)

二 開元盛世(3)

詩中極力稱讚公孫大娘的《劍器舞》聲震四方,表演時觀者如山,人人爭看。當她起舞時,光芒四射,有如后羿射落了9個太陽。那矯健迅捷的舞姿又像群仙乘龍飛翔。隨著那隆隆的鼓聲,奔放急速的舞蹈動作如雷電襲來;而那穩健沉毅的靜止姿態,又如江河湖海凝聚著青光。觀眾為之色變,天地似乎還在旋轉而低昂不定。

公孫大娘籍貫、身世、生卒皆無考,生平事蹟僅寥寥見於所觀者的筆記數則。古來聖賢皆寂寞的命運,很好地應驗在公孫大娘身上。開元盛世之時,公孫大娘方值青春年華,才貌過人,佳人舞,動四方,何等的恣意。彪悍的劍器舞,雄渾的大唐風,竟由一個靈秀女子舞出了神韻。而天寶之亂時,公孫大娘也杳無蹤跡,劍舞沉寂,不知所終。這大概也是花甲之年的杜甫見到李十二孃劍舞英姿時無比激動而感慨、愴然而涕下的主要原因。在歷史的大動盪中,普通人的命運沉浮始終是不能自已,在歷史的棋局中始終只能充當棋子,而非棋手。

大唐書法名家張旭的書藝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唐人正書無能出其右者”(黃山谷語)。另一書法名家顏真卿甚至兩度辭官,專門向他請教筆法(顏真卿的故事後面還會提到)。張旭書法的成名,是從公孫大娘的劍舞得到啟發的。張旭曾對學生說:當初看到公主與一位挑夫在路上相遇爭道,悟出了筆法上的爭讓之理;後來又見到公孫大娘舞劍,這讓他徹底領悟到草書的神韻。杜甫《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行》》序中說:“昔有吳人張旭,善草書書帖,數常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即公孫可知矣。”據說懷素也是得益於觀看公孫大娘劍器舞。若真是如此,唐朝“草書二聖“都可算得上是公孫大娘的弟子了。

[張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吳郡(江蘇蘇州)人。初仕為常熟尉,後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卓爾不群,才華橫溢,學識淵博。與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進、崔宗之、蘇晉、焦遂稱為“飲中八仙”。杜甫在《八仙歌》中寫道:“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張旭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常於酒酣之後,乘興而書,一邊揮毫一邊大叫,有時竟以頭髮蘸墨縱情大書,時人稱之“張顛”。後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得名。二人並稱“顛張醉素”。後人論及唐人書法,對歐、虞、褚、顏、柳、素等均有褒貶,唯對張旭無不讚嘆不已,這是藝術史上絕無僅有的。]

當時以劍舞聞名的還有將軍裴旻。裴旻武藝高強,擅長舞劍,“文宗時,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新唐書·卷二百零二·李白傳》)。裴旻喪母后,特請吳道子在東都洛陽天宮寺作壁畫,以為亡母超度。吳道子是壁畫創作大家,據說他曾在一座寺廟中畫了十八層地獄的畫面,市場中的屠夫魚販觀後害怕下地獄後受到大刑,再也不敢殺羊宰魚。傳說吳道子作畫靠的是一股氣,講究一氣呵成,與舞劍器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廢畫已久”,吳道子便請裴旻舞劍一曲,以觀豪壯氣概,助己作畫。裴旻當場脫下孝服,欣然起舞。唐代《獨異志》描述其表演道:“走馬如飛,左旋右抽,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旻引手執鞘承之,劍透空而下,觀者數千人,無不悚怵。”如此精湛而驚險的舞技,觀者無不譁然驚歎。當時大詩人王維有一首《贈裴旻將軍》詩:“腰間寶劍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戰勳。見說雲中擒黠虜,始知天上有將軍。”對裴旻的劍舞讚譽極高。吳道子觀舞后奮筆作畫,當即而成,“為天下之壯觀”。此壁畫由張旭題字,成為所謂“一日之中,獲睹三絕”的千古佳話。

八月五日是玄宗的生日,自開元十七年(729年)起,這一天被定為法定節日“千秋節”,全國都要放假,大肆慶祝。“千秋節”的時候,玄宗在勤政務本樓下舉辦宴會,同時還在樓前的大型廣場上舉辦歌舞表演,以助雅興。

txt小說上傳分享

二 開元盛世(4)

有一年“千秋節”,彙集到廣場上的人很多,爭著往前擠,然而,眾人爭相擁擠的原因卻不是要爭睹天子玄宗的尊容,而是要看一名叫做念奴的宮伎的風采。念奴是當時知名度很高的藝人,歌技出色。她的歌聲激越清亮,被玄宗譽為每執板當席,聲出朝霞之上。元稹稱讚其“飛上九天歌一曲,二十五郎吹管逐”。每當念奴出場時,便是萬眾喝彩,道路為之擁塞,聲勢相當浩大。可見追星一事,古已有之。“千秋節”一般是3天歡慶,念奴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