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
裝甲兵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在臺灣開始了整軍備戰的工作。
軍制學(1)
我在檢討七十週年建軍建校時,有一個重要發現,總理當年之所以要派父親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就是因為父親對軍制有很深入的研究。尤其當朱執信先生過世後,總理說:“自從執信死後,介石是唯一的人。”父親因為個性強才能貫徹始終,他對總理盡忠,但是總理有幾次誤會他,以為他和陳炯明吃味,父親向總理表明:“您可以試試看用陳炯明,我可以走開,我不是來搶職務的。”一開始,父親在陳炯明部隊裡當作戰科長,他臨走時,曾經一再提醒總理:“陳炯明必變。”事實證明,父親的預料是沒有錯的。
父親很注意軍隊的制度,他歸納為“管教養衛”。陸軍的方式是一個階層以作戰為主,再高的一層則兼管作戰與行政,如旅管作戰,師兼管作戰與行政,軍只管作戰,軍團兼管作戰與行政,像這樣的體制,使一切都著眼於作戰。有一句話叫:“軍以戰鬥為主”,也有人翻譯為“軍以作戰為主”。這兩句話都是一樣的,不過用“作戰”二字較好。事實上,軍隊除了作戰之外,也沒有別的事。
談到軍制學時,有些是父親的觀念,有些是我的觀念,到後來我們兩人的觀念已經無法確實分開,但是我不應該居功,即使是我先想到進而提出者,只要經過父親再度思考並同意後,就應該視為父親所提出的觀念。所以,與其說這本訪談錄是寫我的一生,不如說是寫父親的一生,只是這件事與我有關,所以由我口述寫出。雖然是我的自傳,但也變成了父親的別傳。
(一)使命與任務
知道“三分軍事,七分政治,以武力為中心之思想總體戰”的人不多,同樣瞭解“三分軍事,七分政治”涵義的人也不多。“老總統”提出這句話之後,並沒有交給任何一個學術機構加以演繹出來,因此,始終沒有任何下文。我總覺得這不是領袖的錯誤,而是高階幕僚的疏忽。
我從美軍體制中,確實有了不少體會。美軍不論是自己發現問題,或是接到上級的指示,甚至是下級的請求,只要產生一個任務,他們就會做一個mission analyze,我們翻譯成任務分析。事實上,mission是使命,Task才是任務,如此翻譯不知原因何在。父親曾經講過:“中國一般的幹部只做兩件事,一件是上級交辦的,一件是下級請求的,自己只是一個轉界站,從來不會自我產生一個mission(使命),這是很大的缺點。”因此我們就產生了使命和任務的區別。
後來郝柏村當了參謀總長之後,將二者合併,稱為任務,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尤其他沒有請示過“老總統”,就擅自更改。“老總統”曾經清楚規定過,而且美製裡也說得明明白白:自己產生的謂之mission,上級交辦的謂之task,根據自己的基本使命,再加上臨時的task,例如工兵、通訊兵有其原有的使命之外,一旦遇到非打鬥不可的狀況,還是要打鬥,這就是臨時的task。所以根據一般的狀況與基本的使命,而產生了臨時的任務。上級交下的任務,到了自己單位之後,要變成本單位的使命,然後根據使命,再交給所轄的各單位,使命就又變成任務。這是一個非常科學的觀念,不可以破壞,一旦破壞,軍中就無紀律可言了。
父親一再強調,不可以只注意上級交代給下級的使命,自己也要產生使命。當時父親講了這篇訓辭之後,情況好轉了一陣子,但是後來又慢慢“皮”掉了。
(二)責任制
從封建時代的帝王專制一直到現在,在上位者還是重視權威,闖了禍以後完全不負責任,結果變成由部下承擔責任、長官專享功勳的情形。幾千年來,在專制的體制之下,職責不明確,因此產生了父親早年在大陸上所說的 “分層負責,逐級授權”的情況。父親講這句話無非是要我們建立一個制度,但是高階幕僚對於總裁統帥所說的話,卻沒有任何反應,樣樣事情都等著逐級授權。分層負責的觀念是對的,但是逐級授權似乎有實行上的困難,而且,過去的情形是長官有權、部下有責,這一點是說不通的,如果採用逐級授權的方式,一旦長官不願意授權,情況就很難處理。因此父親後來又提出一個問題:逐級授權應該如何做,多少人會願意將自己權利往外分呢?另一方面,授權令尚未送達時,責任已經產生,所以應該在制度上明定權隨責來,當接到責任時,權利自動產生。為了這個事情,父親與我談論了個把月的時間。這些都是軍制方面的事情,所以父親非常謹慎,他只要一有空,就會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