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著女人的聲音嬌滴滴地說:“黃鶯偷眼覷,不敢下枝來。”然後才翻身下來。這時,皇后正巧打此經過,看到這一幕後哀嘆道:“宰相如 此,國焉得不亡?”這就是宋朝的文臣,三個宰相一個不如一個,所以朝政是一塌糊塗。那宋朝的武臣又是怎樣的呢?
第三講 宦官掌兵(1)
宋徽宗重用的三個宰相,一個比一個荒奢無道,他們慫恿徽宗不務正業,導致朝政混亂、民不聊生。這樣的人主政,領兵的人就更不怎麼樣了。實際上,宋朝宰相的權力已經不大了,因為朝廷專門設立樞密使(大概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國防部長)主管軍隊事務。但是宋朝為了防止武將作亂,實行軍政軍令分開的制度,就是指揮軍隊的人無權調動軍隊,能夠調動軍隊的人又不能指揮軍隊。樞密院可以調動軍隊,一般由文官擔任。在宋徽宗一朝,長期主管樞密院的人便是宦官童貫。一般來講,宦官是刑餘之人,六根不全,往往一心只求富貴,而且對正常人有一種刻骨仇恨,所以這種人一旦掌權,天下必亂。
徽宗登基時,童貫已經45歲了。如果沒有宋徽宗,童貫這一輩子可 能就老死宮中了。結果,在徽宗皇帝派他到杭州去為自己蒐羅古玩字畫期間,他碰到了蔡京。兩個人一拍即合,童貫開始極力提攜蔡京。童貫手下的小馬仔們很不理解,說蔡京已被貶出朝廷,咱巴結誰不好,何必巴結這麼個倒黴蛋?童貫說,你們這話就說錯了,咱們去巴結當朝宰相,巴結得上嗎?人家會理咱們嗎?再者說,宰相一年的官俸那麼高,就算巴結得上,那得送多少錢人家才會看在眼裡?不如咱們看中一個人,然後把他扶上相位,如此豈不一本萬利?
童貫“燒冷灶”的眼光和功夫堪稱一流,蔡京回京以後,連跳三級,果然當上了宰相。蔡京自然投桃報李,推薦童貫當上了節度使,監軍西北,相當於今天的大軍區司令員。當時宋朝要收復西北的河湟之地,正跟羌族部落在甘肅青海一帶打仗。童貫奉旨監軍,有了立功的機會。大軍宰殺牛羊祭旗之後,就浩浩蕩蕩地出征了。
童貫率部出發不久,東京汴梁皇宮突然失火,大臣和道士們都說不吉利,不能妄動刀兵,於是皇帝命人飛馬傳旨到前線,通知童貫仗不許打了。童貫看完皇帝送來的手詔,若無其事,疊巴疊巴往靴筒裡一塞,仍舊下令出兵。
宋軍出兵,大獲全勝。軍中大將們特別高興,回來召開慶功宴,因 為打了大勝仗,天子必有封賞。此時,童貫把天子的手詔拿出來,給大將們看。眾位大將一看,嚇得稀里嘩啦跪了一地。自古軍令如山,又何況是聖旨,違詔是何等的大罪,打勝了,可以不受責罰,但萬一戰敗了,這一票人全得掉腦袋!大將們想想都覺得後怕,就問童貫,您違詔出兵就不害怕?怎麼不告訴我們呢?童貫說我不害怕,仗打贏了,功勞是你們的;打輸了,我一個人面君,掉我一個人的腦袋。如此一來,這幫將士自然就對童貫感恩戴德,成了童貫的死黨。
宋朝最能打仗的軍隊都在西北,因為西北產馬,宋朝的騎兵基本上都在西北方。童貫手握重兵,又打了勝仗,更是驕橫不可一世。此外,他對皇帝身邊的嬪妃、大臣、道士等這些受寵信的人很大方,出手特別豪爽,所以不斷有人為童貫說好話,於是他的名氣越來越大了。但隨著西北戰事的平息,童貫慢慢感覺很失落,很鬱悶,因為沒有事情幹了。靜極思動, 童貫想來一番大動作,於是公元1111年,宋徽宗派他出使遼國。
【契丹人建立的遼國,位於今天北京、河北、山西一帶,遼宋兩國曾多年爭戰,最後以“澶淵之盟”達成和解,遼向宋朝稱臣,宋朝則每年給遼歲幣。從此宋遼兩國交好,維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但宋徽宗派童貫出使遼國,卻成了一場戰爭的導火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第三講 宦官掌兵(2)
遼國一看宋朝派了個沒鬍子的宦官出使,就很輕慢,這讓童貫非常鬱悶。但是,童貫在沿途也看出,由於遼國的天祚帝耶律延禧朝政不修,導致遼國官僚腐敗,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比較激化。每一個王朝的末世皇帝,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遼國的末代皇帝,就是這位天祚帝耶律延禧,他跟宋徽宗倆人是“一文一武”,宋徽宗是職業書法家、職業畫家,而耶律延禧則是職業獵手,但他們都不是職業皇帝。耶律延禧整天打獵,今天獵於南山,明天獵於夾金山,反正整天就是打獵,根本不理朝政。大臣要上奏章,都找不著皇上在哪兒,不知道他又獵於哪座山上去了,所以朝政也很腐敗。
童貫在返回宋朝的途中,行至盧溝(今天北京的盧溝橋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