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0章 糧食大擴張(1 / 2)

小說:大清隱龍 作者:心淨

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競爭可是分無數種形式的,戰爭不過就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最後手段。

打擊對手消耗別人的實力,從而製造差距,是最終的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一切手段都可以用,無所不用其極!

落後的滿清永遠都不明白科技有多重要,根本就搞不懂生產力是什麼玩意?

當人類進入工業革命之後,提高生產力就是所有民族必須要面對的問題,是誰都繞不開的一個攔路虎。

說句誇張一點的話,生產力的提高基本上能夠解決人類社會九成以上的矛盾!

可憐滿清一直覺得歐洲人弄的工業革命,就是洋槍大炮就是鐵甲戰艦,他們覺得洋鬼子玩的就是鋼鐵零件!

根本就是大錯特錯,其實生產力的提高不僅僅是工商業的繁榮,跟中國人最息息相關的農業一樣關係密切。

中國是一個農耕民族,糧食問題是一個大問題,幾乎所有的改朝換代都跟糧食危機有關係。

人口滋長,土地卻只有那麼多,糧食產量幾千年來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

雖然明末清初,由於玉米、土豆、番薯等美洲高產農作物的出現,讓中國發生了一次小規模的人口膨脹。

但是畢竟也是靠天吃飯,三億多的人口總數也已經榨乾了土地的潛力!

貧富差距大、土地兼併確實會造成社會重大的矛盾,但是這些矛盾也不會引發大規模的暴動或者農民起義!

真正引發太平天國運動原因,根源還是飢餓,還是因為老百姓吃不飽飯!

就連京師首善之地都持續不斷的發生糧荒呢,就更別說那些無人顧及到的偏遠山區了,別說什麼饑荒大災,哪怕一些欠收成的年份一樣也會有人餓死。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兩個辦法,而這兩個辦法此刻全都控制在肖樂天的手中。

第一個就是增加新的耕地,這點滿清已經做不到了,因為大清國的疆域未來的趨勢只能是縮減而不是擴張。

新增加的領土都在華族的手中,那都是肖樂天一場仗一場仗的打下來的!

沒有溫暖南洋的大糧倉,就不可能有華族糧商成千上萬噸的稻米傾銷!

除了增加新的耕地,第二個辦法那就是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提高農業的生產力了,用什麼提高?當然還是科技!

南洋適合種稻米,但是也有他的不足之處,這個地方水太多了,一年倒有半年的水災!當地土著無法發展農業,跟水災也有關係。

為了徹底解決水患,華族屯墾區一方面興修水利,建立通暢的排水系統,而另一方面則是依賴先進的抽水機了。

歐洲煤礦裡常用的蒸汽動力抽水機,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那圖紙過來讓華族的工程師進行一下修改,這就是千百年來中國農民想都不敢想的種田利器。

暴雨颱風過後,農田積水嚴重,靠人力排?還是得機械動力抽水!

連續乾旱高地農田缺水還靠水車?啟動抽水機,自然會有源源不斷的清水澆灌!

僅僅是普及抽水機這一項,就讓很多無法生產糧食的沼澤地、高地變成了良田!

南洋凡是有華族屯墾區的地方,都有這樣壯觀的場景,廣闊的沼澤周圍數十臺抽水機日夜不休的工作。

勤奮的農人攔出水壩,抽乾一片土地就進行平整,插上秧苗當年就能看見收成!

一年三季稻,這得產多少糧食,很多在國內活不下去的百姓,不得已背井離鄉,走的時候他們都做好了必死的打算,一個個幻想中的南洋還指不定是什麼地域模樣呢。

可是萬沒有想到,這南洋居然是一個一年三熟的魚米之鄉,在這裡只要你勤奮就根本不用擔心捱餓的問題。

中國的基建狂魔的外號那可是從古至今都有的,歐洲殖民者和南洋土著們全都看傻眼了,他們真沒有見過這麼愛幹活的民族。

很多時候都是上千人一起同時開工,數十公頃的沼澤三天就被改造成了稻田!

還有漫山遍野的叢林,小鐵路隨著伐木營的腳步向深山裡修去,砍伐木頭的聲音驚嚇的雨林所有的動物都退避三舍。

千人以上的伐木營光婆羅洲就有十二個之多,數百年的紅木、花梨木、柚木……全都被鐵軌運送出去,到了海港就有華族商人帶著現金搶貨。

伐木營開墾出來的土地絕不會放過,玉米、番薯之類的先種兩年,中間再逐漸清理石頭、樹樁,兩三年之後又是一大片的農田。

正是這種瘋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