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在人們的印象中,我們的解放軍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鐵軍”。
但有一次戰役卻是例外,那就是“金門戰役”。在這次戰役中,解放軍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全軍覆沒,9000餘名官兵無一生還!
輸在由中###史出版社出版的《三野檔案》一書中,記錄了“金門戰役”的情況。
1949年10月17日廈門解放後,解放軍第十兵團入閩後獲得殲敵10萬的勝利,福建沿海地區只剩下金門等幾個小島嶼尚未解決。
在一連串的勝利面前,在新中國已成立的情況下,第十兵團驕傲輕敵的情緒在不斷增長,有人甚至說:“打金門嘛,小菜一碟!”
由於金門的地理位置非常獨特,在戰略上非常重要,因此蔣介石決心堅守這個小島。
在解放軍當時節節勝利、士氣高昂的情況下,大家都認為攻下金門是沒有問題的。
擔任此次攻打任務的是第十兵團第二十八軍和二十九軍八十五師。第二十八軍是來自山東的部隊,沒有海島作戰的經驗。
當時,由於國民黨從大陸沿海撤退時對漁民的船隻進行了大肆的破壞和燒燬,給解放軍徵集船隻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最終直到金門戰役打響的那天,才徵集到只能乘載3個團的船隻。
由於無法籌措到乘載6個團兵力的船隻,第二十八軍軍前指揮作出了一個過於理想化的決定:將攻金部隊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為3個多團,約9000人。第一梯隊登陸後,船隻迅速返回,再運送第二、第三梯隊。考慮到第一梯隊登陸時的損失,我部隊仍有1�3萬人左右;而對方守大金門的敵軍估計只有1�2萬人左右,在一對一的情況下,取勝是有把握的。
但這樣的方案卻只是表面上可行,並沒有充分考慮到敵情和海情的變化。國民黨當時的陸軍雖然一敗塗地,但海空軍卻還有很強的作戰能力。很快,蔣介石就派兵大力增援金門,這樣一來,守備金門的兵力很快增加到3萬多。而這一變化並沒有引起我軍指揮官的高度重視。
其實,在攻打金門之前,有關俘虜的供詞已經反映到第三野戰軍主管軍事的粟裕那裡,他感到可能情況有變,於是立即特別指示第十兵團第二十八軍:
1�以原二十五軍一〇八師1�2萬人計算,敵人增加一個團就不打;
2�沒有一次載運6個團的船隻也不打;
3�要求蘇北或山東沿海挑選6000名經久考驗的船工,船工不到不打。
然而,粟裕的指示並未落實。
1949年10月24日,攻金第一梯隊的解放軍在金門登陸,由於船隻缺乏,原計劃隨第一梯隊登陸作戰的第八十二師指揮所未能成行,結果,整個登陸作戰的部隊中沒有一名師以上的指揮員。
在倉促登陸後,第一梯隊並沒有及時組織船隻返航,致使船隻全部被敵軍炸燬和燒燬,這個失誤為登陸部隊後來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埋下了致命的隱患。
由於調集不到船隻,解放軍原定再運送1�1萬人登島作戰的計劃無法實現,前方急盼著支援,而後方因為沒有船隻,只能心急如焚地看著海面著急。
結果,在金門守敵的瘋狂反撲下,僅經過一天的苦戰,登陸部隊的官兵就損失過半。
10月26日晚,登陸部隊彈盡糧絕,官兵們已兩晝夜粒米未進,部隊已經沒有完整的連和營……
前線官兵在浴血奮戰,後方的指揮員們在心急如焚地盼望著他們的歸來。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2)
然而,直到10月28日下午3點金門島戰役結束,沒有一個人歸來!
儘管已經過去了五十多年,但“金門戰役”的慘烈,至今回顧起來仍讓人忍不住潸然淚下。
論士氣,論兵力,論作戰經驗,當時解放軍都比國民黨軍隊強不知多少倍,但為什麼一場本來百分之百有把握取勝的戰役,最後卻敗得如此慘烈?
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執行不到位:盲目地相信自己的戰鬥力,對新的情況缺乏瞭解,尤其對粟裕的指示並未落實,結果作出了錯誤決策,最終導致了一場全軍覆沒的悲劇。
即使有百分之百的自信和把握,但只要某一點出了問題,或者有一些想象不到的新情況出現,就有可能前功盡棄,並導致“100-1=0”的情況發生。
值得欣喜的是:解放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