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3 / 4)

小說:地心世界獵奇記 作者:桃桃逃

其他學者的觀點。

“這個假說是建立在這樣的物理定律之上的:即地核的溫度極高,在這樣的高溫下,一切物體,儘管壓力巨大,必然處於氣體狀態。

“你們知道,存在一種氣體的所謂臨界溫度,在臨界溫度時,不管壓力多大,氣體既不壓縮,也不轉化為液體。毫無疑問,在地心,這樣的臨界溫度要高出無數倍。因此地核本身甚至可能是由所謂單原子的氣體狀態的物質組成,它們已喪失原有的化學特性,因為氣體的分子在高溫影響下,已分解為原子。地核受過熱超臨界溫度氣體層的包圍,而這種氣體層又被一般氣體層所包圍。

“再外面一層,就是液態層,物體都處於液態狀,隨後便是類似熔岩或樹脂狀的稠液態層,還有一層則是由液態向固態的轉化層,稱之為潛塑性過度層,密度與靴匠用來擦線的蠟相同。

“最外面覆蓋著堅硬的地殼。上述各層,當然口羅,並不能截然分開,但它們相互逐漸地轉化,因此地球轉動時不會使各地層產生某種程度的互相置換,不影響海水的漲落,不會影響地軸發生轉動。就地殼厚度而論,說法也不一致。瑞士地球物理學家阿雷尼烏斯推測,氣態地核層的厚度佔地球半徑的95%,高溫液態層佔4%,而硬地殼只佔1%,也就是說厚約六十四公里。

“其他一些學者認為更厚得多,可達八十公里,一百公里,甚至一千公里。然而地殼的厚度不超過六十到一百公里的說法比較能與火山現象、造山運動、地熱作用等現象相一致。

“你們看,這一假說不但復活了列斯利和其他學者的學說(儘管沒講到地內的星體和外露的洞口),甚至還證實了大尉關於同一中心的圓圈的見解。不過要講到地核處有人類生存,當然囉,是根本談不上的。因為那裡的溫度太高,連氣體原子都會分解。”

“不過,那裡確有人類生存!”卡什坦諾夫大聲地說,“而你不也是推測可能有人類存在,才裝備考察隊前去考察的嗎?”

“完全正確,現在我談談自己的假說,”特魯哈諾夫回答,“我早年信奉採普里茨假說,為了進一步發展並證實這個假說,我進行了觀察和計算。觀察的範圍遍及重力、地磁現象和地震作用等,並加以測定。

“大家知道,地震波不僅在堅硬的地殼中傳播,而且能直接穿過地心,因此一旦某個地方發生地震,靈敏的儀器就測到兩組震波——先是最短的沿地球直徑的震波,隨後是沿地殼,也就是沿地球外圍的震波。震波傳播的速度取決於介質的密度和均勻度,按傳播的速度可確定出介質組成的成份。

“我在各地震站進行了一系列的觀察,特別是在蒙庫沙迪克山的天文臺。我在那裡的深礦井和高山腳下安裝了新的、十分精確和十分靈敏的儀器,發現了一些與採普里茨的假說不相一致的事實。原來,地核並不是由緊緊壓縮的氣體組成,恰恰相反,是由密度不大的,只不過稍密於大氣層的氣體組成,這一層的厚度約為地球直徑的四分之三。換句話說,這氣態地核層的厚度直徑約達八千公里。這樣,液態層和固態層的厚度,每層不超過二千四百公里。而在氣態地核中間,會有固體或是差不多是固體的物質存在,也就是有星體存在,其直徑不超過五百公里。”

“怎樣推算出這個看不見的物體的直徑呢?”鮑羅沃依興致勃勃地問。

“很簡單,當地震在地球對蹠地域的天文臺被測出時,該物體就出現在震動傳播的路上,也就是從紐西蘭往東傳入太平洋;如果地震只是在紐西蘭或是巴塔哥尼亞發生,那地震傳播的直線路上,該固體物質便不會出現。一系列的觀察,使我算出了該物體最大的面積,當然只是相對地準確。

“這些觀察證明,地球內部有著巨大的空腔,充滿氣體,密度與大氣層相差不多,中間有一個星體,直徑不超過五百公里。

總的說來,這些觀察符合比採普里茨更早些的學者提出的假說,而與採普里茨假說不相符合。不過,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地殼重物層分佈的一切統計數字的正確性,產生了疑問。大家知道,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而地殼表層岩石的密度僅為2。5—3。5。如果考慮到還有大量海水的話,密度甚至還要低些。因此學者們認為愈接近地心,物質的密度愈大,直至地心的密度可達10—11。然而如果在地球內部巨大的空腔內,充滿了稠密的氣體,其間還有小星體的話,那麼包圍著內部氣體空腔的地殼密度的分佈情況,就會完全不同了。我認為,地殼較輕部分,厚度約為七十七公里,富含重金屬的較重部分厚度為二千三百公里,內部氣體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