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2 / 4)

用樹木搭建的四間窩棚半天的時間就搞好了,剩下的事情就是開始挖掘盜洞。盜洞的位置確定在第二間窩棚的地下。杜天昌的計劃是向著地宮的位置,與地面呈三十度夾角的方向進行挖掘。三十度夾角進行挖掘既方便了倒斗的人進行挖掘,又為倒鬥裝備的運入、泥土的排出以及倒鬥成功以後各種明器的運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杜天昌帶領他的四個徒弟輪流使用“鐵劃犁”進行挖掘,而郎一泉和他的夥計們則負責將挖出的泥土運出盜洞。“鐵劃犁”選用鋒利的精鋼製作的三片鏵犁葉片做為“掘進器”,“三片裝”很像輪船的螺旋槳,後部緊連著螺旋狀的“排土”裝置。如此一來,不但能夠將土掘出、排出,而且還能夠打透一般的墓磚(螺絲釘原理,加大水平力量即可,不用大力下按)。不知道是那位倒鬥前輩發明的這玩意,可以說和洛陽鏟一樣都是倒鬥界技術力量的一次飛躍。

挖掘盜洞最大的困難倒不在挖,而是在地下如何精準地定位。人在地下四周都是黃土,根本沒有參照標準,所以就無法確定身在何處,況且即便知道方位不對,若想前後左右挪動個幾步距離,那麼就是少則一方土,多則十幾方几十方的工程量,更要花費數天工夫。所以杜天昌開始要儘可能將誤差調整到最小,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就是這個道理,不要說千里,即便開始測量相差半度,最後將差上百十來米,那麼就有可能永遠找不到地宮。因為這次帶來的洛陽鏟,能夠達到的最大深度是五十米,只要最後誤差大於五十米,前面的工作就可以說是前功盡棄了。

因為估計到是挖掘的一座以前從未接觸過的大墓,所以此前杜天昌和二徒弟馬應天為測量定位做了大量準備,不僅高價購買了精度極高的水平儀、經緯儀,還做了大量測量水平用的標尺,測量豎直所用的懸錘,此外還有讓盜洞一直保持在挖掘直線上的紅白標杆。這些標杆還是四徒弟譚世祥從朔州城裡的縣中學‘借’的,平常還是縣中學的學生們上體育課測量距離用的。不要小看這幾根標杆,人在地下很難保證一直沿照直線挖掘,東拐西拐就不知拐向何處,到時再想調整簡直就不可想象。雖然說在地下保持直線是很難,但是憑藉著這幾根小小的紅白標杆,就會變得比較簡單了。標杆的使用很簡單,只需要在挖掘前進方向插上兩根標杆,人站在第一根標杆後向第二根標杆望去,只要看不到第三根標杆,那麼第三根就絕對和前兩根在同一條直線上。在挖掘盜洞的同時,為了防止塌方,每隔兩米就必須在盜洞的上方墊一塊厚實的木板,木板下支撐一根砍下來的樹木。反正為了搭建遮人耳目的窩棚,砍下來的樹木多的是,正好取來用。

因為這是一座大墓,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挖到地宮的,所以挖掘過程中換氣的問題是必須要解決的。杜天昌安排在盜洞每隔五米的地方挖一處比較大的空間可以容納兩個人短暫地休息和錯身。然後用最小號洛陽鏟在此處斜向上打一個直徑大約為十厘米的換氣孔,一直打到地表草叢。換氣孔打通,在裡面用白蠟杆挑出一塊紅布從換氣孔伸出地面,這樣上面的人就能夠輕鬆找到換氣孔位置,藉此也可以大致判斷目前盜洞挖到了什麼地點。如果誤差過大,就要立即調整。二徒弟馬應天這次把以前倒鬥使用的簡易手搖換氣抽風裝置都帶來了,還在趙村的時候製作了不少,這次是派上大用場了。這種外表看起來土得掉渣的裝置,類似於現在的抽風機或者換氣扇,別看它們土而且簡陋,但是在倒鬥行家的眼裡那可都是寶貝。這些裝置布在盜洞各個換氣口處,每日派人下去輪番搖上個把小時,保證洞內空氣新鮮。

一連挖掘了兩個多星期,杜天昌估計已經挖到了第一個預定的位置,就吩咐大家先停工,然後他和二徒弟馬應天下到最底部對盜洞的方向、角度和距離進行了一此測量,發現他們目前到達的位置已經距離地宮的大概位置上下相差最多不超過十米。這裡可以作為倒斗的第一個中轉站,因此杜天昌馬上安排人下去,將此處的盜洞盡力地擴大,挖出一個高度約為兩米、寬度約有兩米、長度近三米的空間,足可以容納七八個人在內轉身,頂部再使用厚實的木板進行鋪墊,下面用好幾根比較粗的樹樁進行支撐,以防止頂面塌方。

在協助杜天昌師徒挖掘盜洞,運出泥土的過程中,郎一泉也沒閒著。他悄悄地命令川島使用KFR39…03型無線電測試器繼續跟蹤那個可疑的訊號。一旦有什麼情況立即向他報告。隨著挖掘進度的不斷深入,川島的臉色越來越凝重。他趁沒人的時候把無線電測試器的耳機戴上,聽了一會,又放下,又聽了一會,又放下。越聽臉色越怪,兩條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