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3 / 4)

歸老田園了。

在高拱入閣後,趙貞吉見高拱掌了吏部,權勢太大,便也經過活動,兼管了都察院,成了科、道領袖,一時與高拱成雙峰對峙之勢。

隆慶對他們兩個都是青眼相加,委以重任。也的確,有這兩個人給他看家,他儘可以放心,只管夜夜金樽美酒花姑娘了。

可是,在咱們中國,像“一山容不得二虎”這樣濫俗到家的俗語,往往包含的是千古不移的真理,比孔孟還要接近真理的核心。

高拱與趙貞吉,若真是能如隆慶所願,攜手並進,那還真是大明朝的至福。可惜,兩人從來就沒有好好合作過一天。隨著隆慶皇帝發出的一道整治科道的命令,兩人立刻撕破臉皮,兔起鶻落,大打了一番。

強手過招,招數之凌厲不說,還帶有某種喜劇性。明朝人,這回好好的看了一場文淵閣大戲!

這兩個人在朝中的勢力,可以說是各領了一支精銳軍團。高拱,掌管的是人事系統。他的吏部,分管的是官員的註冊、定級、考核、授銜、封賞之事,是往上抬人的。跑官的人,就要往這兒跑。不過在徐階任吏部尚書之前,吏部的官員們有個很嚴格的不成文規矩,就是決不與百官接觸,自成體系,省得老有人半夜敲我們家門。

趙貞吉管的是科道。科,就是“六科”,其職能我們上面已經說過了。道,是都察院系統的簡稱。之所以稱為“道”,是因為都察院下設了“十三道監察御史”,負責當時十三個“省”的監察之職。這是個“條條系統”,不受地方牽制。他們管的是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冤獄的事情,是往下“砸”人的。這兩大部門,在明代公文裡常常合稱“科道”。其官員,就是具有極大殺傷力的“言官”。

科道里面絕大部分都是小官,六科都給事中(科長)僅僅是個正七品、一般給事中只有從七品,跟個縣長差不多。監察御史也是正七品。官階雖小,卻可以彈劾一、二品的大員。這是古代行政制度裡有名的“小尅大”原則,是為了防止官大了誰也管不了,腐敗一暴露就是千萬貪汙犯。皇帝就拿這些“小蘿蔔頭”盯著你,一動就檢舉你,有利於高階官員的防微杜漸。

這科道官員也有權力批評和勸阻皇帝,話說多了皇帝往往不愛聽。雖然皇帝也明白“良藥苦口”,但哪個瘋子喜歡天天有人罵他呀?

好脾氣的隆慶就是讓言官們給罵急了。一開始,他還能禮賢下士,有一次,御史詹仰庇曾經上疏勸隆慶不要疏遠皇后,不該把皇后禁閉在別宮裡,都憋出病來了。這不是管到皇帝的家裡去了麼,隆慶只是批了幾句話,說:“皇后身體不好,去別宮是為了養病。你哪裡知道內廷的事,光在那裡胡說八道!”也就完了。換了嘉靖,那還不得打爛*股!

可是隆慶忍耐了四年,不想再忍了。這次是因為御史葉夢熊上疏引用宋時典故不當,隆慶大怒,借題發揮,直接下詔(沒透過內閣票擬)說:“科道官一向放肆,欺亂朝綱。”要求對科道官員四年來的作為來一次徹底考察。一天到晚說別人,你們自己難道沒問題?

這裡所說的考察,跟我們今天的意義略有不同,含有“整風”、“追查問題”、“過篩子”的意思,是有罪推定。

這是皇帝對言官的一次總清算。言官們平時那些貓膩,他也多少明白一些,不信查不出你們問題來。

這道聖旨一下,最高興的是高拱。隆慶元年他被趕下臺,就是這幫言官捧徐大老爺的臭腳,起鬨起的。這次出山,還始終沒倒出手來雪恥呢。叫你們嘰嘰喳喳,今天要你們原形畢露,以前那是時候沒到。

這個晴天霹靂,把趙貞吉的陣營嚇得不輕,他感到義不容辭,便上疏反對。說:“因此一人,遂波及於諸臣,並及前四年之諸臣,一時眾心洶洶,人人自危。”我對此甚為憂慮,因此不能保持沉默。“

老傢伙說得也很有道理。他說,我翻了翻花名冊,自陛下上臺以來,科道的官員先後有二百多人,中間難道就沒有赤心報國、忠直敢言之士嗎?我們老祖宗設立科道,就是為了讓他們“風聞言事”,聽到什麼就說,對與不對,還有執政大臣把關、皇上你親自上裁呢!縱有不當,責罰也僅僅止於說錯話的人。哪裡聽說要將好幾百號人通通加以審查,一網打盡,這不是要重蹈漢、唐、宋亂政時的覆轍,不讓人說話了嗎?

此疏一上,眾言官精神為之一振,趙老爹,您說得好啊——大家都伸長了脖子看下文。

高拱恨言官不是一天兩天了,見老趙要“護犢子”,當老母雞,不禁大為惱火,立即上疏說,既然皇帝您發話了,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