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卷第 3 期(1982 年 7 月),第 361—391 頁和理查德?石:《沒有造反的太平盛世說:華北
的黃天道》,《現代中國》第 8 卷第 3 期(1982 年 7 月),第 305—337 頁。肯尼思?利伯索爾:《天津
這種宗教相信新的公正時代的到來,強調自我解救並吸收民間武術,在適當
的情況下有可能促進叛亂從當地爆發開來——如 1813 年八卦教很快從其他
社會和市場結構動員徒眾,或如太平軍和義和團迅速從原來基地向外蔓延。④
對淮河以北蘇、豫、皖三省水患頻仍的貧困地區加以研究,發現叛亂出
自家族及社群網路制訂的掠奪性或保護性的策略,目的在於使它們的成員能
在那毫無指望的居住地區繼續生存下去。掠奪性的策略利用搶劫、求乞、走
私和械鬥;保護性的策略則建立民團和聯莊會,構築設防的村寨。這兩種策
略互相作用,並都要建立武裝力量;地方的平衡一旦遭到破壞,兩者都能擴
大成為叛亂。①這種觀點強調農村動盪的連續性及其非革命的特性適用於某些
地區常有的動盪狀況,如廣東的宗族械鬥。
正如 19 世紀太平天國叛亂和義和團叛亂所表明的那樣,非法的社會組織
的各個方面和社會動盪的不同原因,有時可能合在一起成為超越其根源的運
動。這樣的主要事件,十分清楚地提出了革命潛力的問題,以及傳統的太平
盛世觀念和經濟反抗的侷限性。
有些人認為流產的革命太平天國叛亂的原因包括窮困和社會分裂、外國
經濟的有害衝擊、對侵略的愛國憤慨、蔑視軍事上虛弱的政府——這些原因
聽起來很像提出來說明 20 世紀革命的那些原因。由基督教變通而來的太平盛
世的使命與烏托邦式的憧憬,鼓舞一支熱誠的隊伍快速地進軍,並對儒家的
倫理和信仰規範提出了強烈的挑戰。社會平等主義和重新分配土地的綱領,
是就農民的不滿提出的,這一反應顯示了對地主的敵視,若是在 20 世紀,它
會把農民吸引到共產主義的綱領上來。太平天國領袖們所擬定的理想主義的
社會政治結構,本可以從根本上改變當時的政府制度。既然太平神示的先驗
的普濟主義所提出的一些主張似乎有點誇張,同時它不只是一場農民革命,
它實在是 20 世紀中葉以前對農村困苦做出的規模最為巨大的嘗試。②
然而,由於領導及組織上的內部弱點和名流領導的反對派的強大力量,
太平軍失敗了。他們由於中國社會頑固的地方主義而告失敗。他們一旦放棄
原先在廣西的根據地,在長江流域建立政府就不能深入到社群中去。太平軍
沒有充分發動農民,沒有贏得名流的支援,秘密幫會也保持自身的獨立。最
後,太平軍來到長江下游,已不是革命者,而成了入侵者,同樣殺害窮人和
富人。① 這次叛亂未能變更社會秩序,其主要歷史遺產是有助於發動 50 年後
推翻清朝的其他社會政治力量。
義和團絕非革命團體,但是,它短暫的叛亂把農村動盪的許多方面結合
在一起,並且引發了與義和團起源毫不相干的諸多事件。②義和團同白蓮教有
直接組織聯絡的史料很分散,也不足為憑。然而,義和團確實實行教派禮儀,
的革命與傳統,1949—1952 年》第 14—15 頁提到 1950 年天津的許多和平教派。
④ 歐大年:《抉擇:中國社會中的民間教派》,《現代中國》第 7 卷第 2 期(1981 年 4 月),第 159—161,
167—168 頁;斯特萬?哈勒爾和裴宜理:《中國社會中的融合教派導論》,《現代中國》第 8 卷第 3 期(1982
年 7 月),第 288—293 頁。關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