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仍然自以為蘭州地形險要,工事堅固,兵力雄厚,佈防嚴密,天衣無縫,固若金湯。
沈家嶺和狗娃山是兩座山樑,位於蘭州西南10裡左右,兩山相連。
狗娃山在沈家嶺西側,山樑比沈家嶺稍低。山樑的西側,是臨(洮)蘭(州)公路,直通蘭州西關。
沈家嶺的東邊,是阿(幹鎮)蘭(州)公路。再往東便是更高的皋蘭山。婉蜒的公路,就夾在兩山之間的深谷裡。沿公路北出谷口,便是蘭州西關。
扼守沈家嶺與狗娃山,居高臨下,截斷兩條公路。如果解放軍拿下這兩處高地,沿著公路就能直搗西關,切斷黃河鐵橋,將敵人從四面圍困在蘭州城內,關起門來打狗。
站在解放軍的陣地上,由南向北望去,沈家嶺的形狀酷似葫蘆。敵人防禦陣地就在葫蘆頭上,東西南三面削坡為壁,高約2至3丈,密如蟻穴蛇洞的暗堡與伏地堡,分佈在峭壁之上,以環形塹壕相接,縱橫交錯如網的交通溝又同塹壕相接。細長的葫蘆柄,伸向解放軍進攻的方向,易守難攻的狹窄地帶,設有難以跨越的橫溝障礙,溝前還有密密麻麻的佈雷場。要突破這樣的地形和障礙去攻擊敵人的陣地,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攻擊沈家嶺的突破口,很難選擇。兩側山高谷深,坡陡崖峭,不僅無路可攀,而已受到東西兩面火力夾擊,無法突破。唯一的辦法就是正面硬攻。
這個葫蘆形的陣地,簡直像個縮頭的刺蝟,要拿下它,非常棘手。
沈家嶺陣地,與守蘭州之敵存亡與共,此存彼生,此失彼亡,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敵人將這個陣地稱為“蘭州金鎖”。
敵人以其精銳主力第82軍的190師防守沈家嶺和狗娃山,並以主力第129軍的357師防守七里河、小西湖沿黃河通往西關的狹長公路,另派第129軍一部駐守華林山,控制通往蘭州西關的唯一孔道,作為第2道防線。
攻打沈家嶺和狗娃山的任務,由第4軍承擔。軍長張達志尚未趕到,副軍長孫起群病在途中,政委張仲良和副軍長兼參謀長高錦純決定第11師攻打沈家嶺,並首先發起進攻;爾後第10師進攻狗娃山;第12師作為軍預備隊,警戒皋蘭山敵軍增援,消滅可能從阿蘭公路增援沈家嶺的敵軍,保護主攻兩師的側後安全。
首攻開始的前一天夜裡,按既定部署,擔任主攻任務的第32團接近沈家嶺陣地,第28團接近狗娃山陣地。
張仲良向各部隊強調指出:
“一定要做好攻堅戰的準備,不怕傷亡大,堅決奪取陣地,殲滅一切守敵!”
拂曉6時,在強有力的炮火轟擊之後,第4軍向沈家嶺、狗娃山守敵,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皋蘭山的主峰營盤嶺,是蘭州南面的屏障,從蘭州內城有公路直通峰頂。各種火炮、彈藥及其它作戰物資,均可由汽車直接送到陣地上。
山上的工事,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以1個工兵團的兵力,外加3千民工,整整修築了半年多。爾後,馬步芳又派1個工兵營,還有數千民工,義加修了3個多月。這些永固性的工事,總耗資有數百萬元之多。
主陣地以鋼筋水泥明堡與暗堡,構成核心的叢集工事。圍繞主陣地三營子這個山樑,自上而下有環形峭壁3道,每道高約2至3丈,峭壁外挖有兩丈多寬的外壕,外壕內外兩面均設有鐵絲網,並佈滿了小型航空炸彈,每枚炸彈重30磅,炸彈與不同型號的地雷連線成梅花式連環雷,踏響一個,連響一串,馬匪稱之為上飛機。整個陣地上,明碉暗堡,火力組成交叉火網,並以可容納兩個營兵力的地道相互串通。敵人的這種工事,既能打,又能藏。
營盤嶺左有狗娃山、沈家嶺,右有馬架山守敵的火力支援,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火力體系。如果解放軍攻佔了營盤嶺,就可以居高臨下,輕重火器可直接控制蘭州整個市區和敵人唯一的退路黃河鐵橋。
馬繼援派精銳主力第248師扼守營盤嶺,並有恃無恐地吹噓道:
“營盤嶺是牢不可破的鐵陣,是固守蘭州的南大門,如共產黨能攻破了它,我便自動撤出蘭州。”
主攻營盤嶺的任務,落在了第6軍的肩頭。軍長羅元發,政委張賢約,決定由第17師和第16師擔任攻擊營盤嶺的任務。
第門師擔任主攻。師長兼政委程悅長召集師黨委會研究決定:第50團負責攻擊敵人主陣地三營子;第49團首先攻殲湯家灣和三營子上莊前沿陣地之敵,為第30團攻佔三營子主陣地掃清道路,爾後作為師的預備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