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的員工與他們所供職的公司一樣,“有點像地方的官僚機構一樣高傲自大、反對變革。這種頑固反對變革的傾向被稱為組織‘鐵籠’,意思是說他們今後變得更加官僚和孤芳自賞”。
人們不屑於發揮自己的潛能,他們認為這種改變將會傷害生活。高嵩需要改變的,恰恰是他們的這種思維。
高嵩在2002年4月8日的《海信時代》上說“TPI的精髓不是滿足於改善,而是不斷創新”,兩天後他便開始推介“滴水可以穿石”的概念,提醒他的讀者,“對企業來說,推行TPI/TPM是一個痛苦的歷程,不會一蹴而就,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成功的”。
在高嵩的計劃中,顯然,僅僅“推介”不足以完成他的使命,他需要最大限度地調動海信人的激情。對於理性和保守的海信來說,這似乎比生產任何一款產品都困難。
“沒有無緣無故的改革”,馬克·弗魯因在《知識工廠》中寫道,“20世紀70…80年代促使日本改革的原因很多。由於同時受到石油危機、經濟滑坡和來自新興工業區——東南亞、中國沿海地區的威脅,東芝和日本其他大公司推動了全面生產率運動,亦即TP。”
高嵩寫道:“同一位三星專家談論如何推行TPM時,他說首要的條件是熱情。當一個人充滿熱情地去從事一項工作時,他成功的可能性會提高100倍。沒有了熱情,就像陽光照射著的水面,表面雖然是熱的,但內裡卻依然冰冷。而一旦有了熱情,就像海底火山,自上而下都會感覺到熾熱的奔湧。”
韓國人讓高嵩找到了熱情,這樣的結果又使尹榮基興奮。來到這個陌生的城市一個月後,他開始著手培養“專家”,他們才是推行“TP運動”的核心人物。不久之後,海信集團決定在海信空調公司重點推行TPM,而尹榮基則受聘擔任海信空調公司副總經理。
對於媒體來說,這無論如何都是一條轟動新聞,它可以作為海信“管理團體國際化”的標誌,為中國電子企業提供又一種震撼。但周厚健顯然不想過分宣傳韓國人的到來,他渴望水到渠成的結果。
周厚健的擔心不無道理,在尹榮基之後,5月8日,來自松下的池內宏造受聘擔任海信電器股份公司副總經理。55歲的日本人是松下有名的“救火隊長”,他自1969年進入松下之後,先後擔任過加拿大松下公司、泰國松下公司、美國松下公司、中國山東松下映像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池內宏造都是在其前任業績不佳的時刻出任松下海外公司總經理的,這使其贏得了“救火隊長”的稱號。他喜歡人們將其稱為“職業經理人”。
周厚健看中了“救火隊長” 能夠“保持公司業績的穩健增長態勢”,更希望他可以將松下的生產管理經驗帶到海信。要知道,無論海信如何充滿自信,在面對松下這樣的產業巨頭時,它總顯得底氣不足。
周厚健相信,韓國和日本企業的管理經驗,較之歐美的“舶來品”更有競爭力。韓國和日本同樣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從韓國和日本企業學到的經驗,在海信更容易紮根。
管理引進顯然是一種低效的方式,並且需要鉅額開支。最好的辦法是“挖角”,用“冒險”和“創業”的誘惑,吸引跨國公司中的職業經理人加盟海信,為海信成長為跨國公司服務。
池內宏造已“確定今後的職業生涯定位於海信”,他說:“我想我的選擇應該是正確的。”
池內宏造學的是電子電器專業,多年來,他從事的工作始終與電視機相關。“我來到中國之後,透過專業人士的介紹我對海信逐步有所瞭解,”他說,“在決定來海信之前,我和周厚健董事長有過幾次深入的交談,就家電企業的運作彼此交換了一些看法。”
尹榮基和池內宏造的到來使周厚健異常興奮,對於營造一支“國際化管理團隊”,他顯然熱情高漲。
在唯一一次接受《海信時代》採訪的時候,池內宏造亦表示: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跨國管理”的初現(2)
“在海信的企業當中,有中國人、韓國人、日本人,這表明海信的國際化意識非常強,它有放眼世界的膽略與雄心。另一方面,能夠融入民族工業也是我的幸運。作為一個日本人,我常常穿梭於各個國家,思路會發生很多變化,但我知道,看待問題不能片面,因而就必須多和同事交流,與所屬部門充分溝通了解,這樣才能將工作做好。在原來的企業我是這麼做的,在海信,我同樣會這樣去做。我只是帶著一些從事電子生產管理的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