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產品和好的產品結構,都是來自於推陳出新的節奏與對時機的良好把握。而我們的空調近幾年發展不盡如人意,甚至一度出現問題,真正的原因是產品出了問題,產品的背後是我們的開發出了問題——甚至是開發水平在相對退步。當然,這些是決策者應該反思的。
我們經常講技術的海信,也就意味著:沒有技術,海信成不了名牌;沒有核心技術,我們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沒有智慧財產權這個DNA,“百年海信”就只能是個夢想。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應該時刻牢記。
今天我重點講三個問題,一個是我們的外憂,一個是我們的內患,一個是今後對我們企業的要求。
我們的外憂在哪裡(1)
我們的外憂在哪裡,或說威脅我們的最大對手是誰
無可否認,中國靠巨大的也是增長迅速的市場潛力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迅速崛起為家電大國。目前全球60%的家電“最終產品”都產自中國,但是,這僅僅是一個生產量的百分比,而並非一個技術含量上的百分比。從製造業的總經濟量來看,2003年日本是9111億美元,中國則為3825億美元,日本仍為中國的2�4倍。簡單的數字總量比較的背後,隱藏著的一個事實是: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組裝國,我們越來越掉以輕心的日本仍然保持著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延續到現在的、與德國、美國等同的國際製造業中心地位。因而,從這個層面上來講,雖同為“製造大國”,但在很多日本家電企業眼中,我們雖是它們的競爭對手,但只是可輕易摧垮的競爭對手。這種想法不無道理。 2004年11月15日,日本的《日經產業新聞》曾發表過這樣一篇文章認為,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廠家逐漸從日本廠家手中奪回了中國龐大市場的份額,收入逐漸增加的中國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