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的變化。如果由於市場失靈,住房抵押貸款證券的低市場價格沒有反映其真實的市場價值,那麼,那些證券的價格現在應該已經上漲了。但它們的價格沒有上漲。這表明,根本的問題是資不抵債。
在銀行謹慎地恢復其先前較為寬鬆的貸款政策之前,必須先充實其資本淨值緩衝墊,而且看起來銀行把政府注入資本的大部分都用在這兒了。為什麼說強迫銀行發放貸款是錯誤的,這就是其原因。強迫貸款會使銀行陷入資不抵債的深淵。實際上,出於安全的原因,銀行有必要把政府緊急財政援助的款項用於充實其資本淨值緩衝墊(而非發放貸款),而且要使資本淨值緩衝墊的安全水平超過銀行業危機之前的水平,因為貸款風險變得更大了。這不僅因為失業率在上漲,使針對個人發放的貸款風險更大了,還因為經濟產量在下降。當一家公司的產量降低了,其收益就更少可能抵補其負債及其他固定成本,因而也就更少可能償還其新獲得的貸款。
第三章 深層原因(1)
我已經提出,經濟蕭條的直接原因是高風險貸款和個人儲蓄不足的並存。因此,當風險實際發生之後,造成了銀行破產和人們對產品與服務的需求的下降,原因是信貸難以獲得;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能將儲蓄再分配給消費,這進而使需求的下降引發了就業率和經濟產出的螺旋式下降。稍微深挖一下,我們便發現了房地產泡沫,泡沫的破滅引起了使銀行面臨破產危機的大量債務違約行為;發現了極低的利息率,驅使銀行提高其資金槓桿比例;發現了複雜的金融工具,其風險大於人們的想象;還發現了針對金融服務監管的萎縮,這使高風險貸款不受控制。如果要防止將來再發生經濟蕭條,並使當前的經濟從蕭條中儘快復甦,那麼上述這些現象就需要得到解釋,而不僅僅停留在假說上。
引發經濟蕭條的深層原因之一可能是人性的錯誤——或許是一類由人類認知心理中的某些含混因素預置於人腦中的錯誤——或者性格缺陷,例如“貪婪”(不管它的含義是什麼)。我對這樣一種觀點持懷疑態度:是易於避免的錯誤、理性的失敗或者那些智商比我高的金融經理們的智力缺陷構成了經濟崩潰的主要原因。如果摧垮銀行業的錯誤是很容易避免的,那麼它們應該已經被避免了。
銀行對自己行業的瞭解肯定和經濟學家、金融撰稿人一樣多。他們必然知道:他們的資本結構有很大的風險;未來並不總是會重複過去,因此,基於房地產和信貸市場的歷史經驗建立的違約風險模型可能是不可靠的;信用評級機構之間存在著利益衝突,因為它們從被評級的企業那裡收錢;金融中介機構有其固有的不穩定因素,因為為了贏利,它通常必須從事短期借款和長期貸款。商業經營必須承擔一個正的、儘管是小的破產風險。銀行破產的浪潮會使經濟陷入停滯,但任何單獨一家銀行都沒有動機採取措施避免這樣的結果發生。
如果我們要更好地理解聰明人的理性決策何以導致災難,就有必要考察企業內部的利益衝突。銀行既僱用風險管理師,又僱用交易師。但是這兩種僱員的目標之間存在固有的衝突——交易師追求利潤,而風險管理師追求安全——而且不能兩全:如果利潤更多的話,則安全性就會越小。與交易不同,風險管理在企業中一般不被視為利潤中心,因為很難將利潤歸功於風險管理師,正如很難將利潤歸功於企業的會計師或者律師——他們實際上也是風險管理師——一樣。因此,金融企業會趨向於重視其成功的交易師而非風險管理師的意見。
情感確實在商人和消費者行為中發揮了一定作用,就像它在所有人類行為中起作用一樣,但它不必然是甚至通常不是非理性的。它是一種精簡形式的思維,就像直覺,而且它經常優於有意識的分析過程。很多用來說明金融行為不理性的例子都很淺薄,例如,很多人在市場波峰買入股票,在波谷賣出,可是他們本應該採取相反的做法。如果沒有買家就不會有市場波峰,或者沒有賣家的話就不會有波谷。沒有人知道市場何時會到達波峰;在到達波峰之前,價格一直上漲,即使是在泡沫之中,由此認為價格還會持續上漲一段時間,就是一個合理的猜測。同樣,也沒有人知道股票價格何時會觸及谷底,因而在一個下行的市場中,為避免因股市繼續下跌造成更大損失的風險而虧本拋售股票,也可能是一種謹慎的行為。由於人們對風險承擔有不同的預期和態度,在一個可能出現的較大的股票價格區間裡,買賣股票都是有收益的。
第三章 深層原因(2)
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分界線即使存在也是不清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