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船政局非常節省。建廠費用,只有四十多萬兩銀子,到本年為止,總共只用了五百三十五萬多兩銀子。
但是,日本人仍然遏止不了自己的野心。日本政府於2月6日透過《臺灣番地處分要略》。4月份,日軍組成所謂的“臺灣生番探險隊”,由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領三千人的艦隊侵略臺灣,在琅嶠登陸。
日軍於5月份侵犯臺灣基隆,5月18日,日軍開始與臺灣當地居民交戰。牡丹社酋長阿實祿父子等戰死。江海戒嚴。清廷下詔,重新起用湘軍名將蔣益澧,要將邊防軍事交給他辦理。蔣益澧剛到京城,舊病復發,不久在北京去世,享年五十歲。清廷將他官復原職。
清廷得知日軍侵犯臺灣的訊息後,立即向日本政府提出質問,並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率軍直赴臺灣。沈葆楨等到達臺灣後,一面與日軍交涉,一面積極備戰。
7月,日軍以龜山為中心建立都督府。
7月21日,清廷召曾國荃、楊嶽斌和鮑超等人入京,籌劃增援臺灣抗擊日軍事宜。
日軍由於不服臺灣水土,士兵病死較多。日本政府考慮到不能立即軍事佔領臺灣,於是轉而用外交手段解決問題。
三十四歲的湖南慈利人孫開華是鮑超舊部,為了加強東南海防,閩浙總督李鶴年上奏,請調他的擢勝營開赴廈門。清廷准奏,任命孫開華為代理福建陸路提督。
四十七歲的瀏陽人李興銳奉命辦理機要,並趕赴江陰、狼山、吳淞和崇明等地視察,擇險設守,指揮部隊修築炮臺。
8月23日,清廷下詔,任命左宗棠為大學士,仍然留在陝甘總督任上。
四十二歲的寧鄉人黃萬鵬奉命率部鎮壓甘肅河州的閔殿臣起義軍。他是湘軍宿將,所部是劉錦棠建立的旌善五旗中的騎兵。
到了秋天,張曜率部西進,駐紮新疆哈密,大興水利,開墾二萬畝荒地,每年獲得幾千石糧食,供應部隊。
哈密的土質容易滲水,開墾和耕種,需要使用土工、石工和毛氈包裹工,是別處所沒有的。張曜親自率領所部經營締構,十分勤勉。
關外的各路清軍,全部隸屬於烏魯木齊都統景廉。金順率部出關,駐紮在巴里坤,與景廉關係不和。清廷向左宗棠垂詢此事。左宗棠上奏說,景廉為人方正,很有學問,足以為僚屬做出榜樣,但是過於拘執古板。金順寬和服善,很得人心,平時顯得庸庸碌碌,但一上戰場,就奮勇殺敵,這是他親眼所見的。既然金順處在前敵位置,就應該讓他負責軍事。
古丈人楊佔鰲因傷病交發,以奉養親老為由,辭官卸任回鄉。慈禧太后賜給他一萬兩銀子,要他回鄉架橋修路。他回鄉後廣置田產,成為古丈首富。為了向清廷交差,他在三道河草草修了一座鐵索橋,取名“三道河橋”。
劉嶽昭抵達京城,得到清廷的慰勞,獲賜壽禮。
經過一番外交鬥爭後,清廷與日本政府於10月31日簽訂《北京專條》,清廷付給“日本國從前被害難民之家”撫卹銀十萬兩和日軍在臺“修道建房等”銀子四十萬兩。
12月20日,日軍全部撤出臺灣。
日本第一次對外侵略擴張,首選的目標即為中國臺灣,給清廷敲響了警鐘,同時也暴露了日本霸佔臺灣的野心。
湖南提督宋慶於11月2日改任四川提督,雲南提督馬如龍改任湖南提督。
為了修築一條從緬甸仰光到雲南思茅的鐵路,英國上校柏郎率領一支近二百人的武裝探路隊從緬甸出發,探測通向中國雲南的路線。英國駐華使館的職員馬嘉理,奉公使威妥瑪之命,從北京經雲南到緬甸接應,準備年底與柏郎在八莫會合。
楊昌濬經手核查的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已經在全國鬧得沸沸揚揚。民眾對楊昌濬大為不滿。但是,左宗棠對楊昌濬的清正為官,始終深信不疑。他沒有想到楊昌濬會官官相護,妨礙司法公正。所以,他一直為楊昌濬叫屈,並且認為這是浙江和京城裡有些人妒忌楊昌濬,故意跟他過不去,因為在此案發生之前,就有不少高官對楊昌濬進行過攻擊。左宗棠曾安慰他:“閣下偉量宏才,朝論翕然,斷非蚍蜉所能撼。”這一次,左宗棠依然力挺他渡過難關。
左宗棠知道,楊昌濬的去留,關係到陝甘軍餉的有無,因此,他當然希望楊昌濬一方能夠勝利,才不至於丟失浙江巡撫這個十分關鍵的位置。他不但不懷疑楊昌濬,還不斷地給他打氣。
左宗棠遠在陝甘,並不瞭解此案的細節,憑什麼對楊昌濬深信不疑呢?原因有五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