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入李續賓大營,和孫守信一起,集合殘餘部隊,發誓要一同戰死。
長沙人孫守信先前在湖北做一個從九品的小官,從軍以後,累積軍功,一路提拔,成為道員。他沒有獨自率領部隊,是丁銳義的好友,臨危也不離棄。
太平軍圍攻三天三夜,湘軍軍營裡水火都用盡了。太平軍攻破軍營,丁銳義戰死,孫守信同時陣亡。清廷追贈丁銳義為鹽運使,加太常寺卿;賜給孫守信按察使官銜,加太常寺卿。
周寬世也收集殘部,堅守兩天,彈藥耗盡,夜裡率領親兵突圍,身負重傷。周達武和同鄉王永章身負重傷,兩人都回到家鄉療養。
在最後的這場戰鬥中,湘軍幾百名軍士陣亡,其餘營官得以逃生。二十八歲的邵陽人郭鵬程也從死裡逃生,投奔了李續宜。
李續賓這支五千人的部隊全部潰散。軍士們向太平軍衝去,與太平軍擠在一起,走了幾里路,太平軍還沒發覺,可見場面混亂,連敵我都難以分清了。
六天後,潰散的部隊到達桐城,其中包括副將李成漢等人。桐城的城防軍也跟著逃跑。朱希廣提前逃走了,李成漢率部抵抗,力戰而死。太平軍趁勢追趕,以前留守四座城池的城防軍全部潰逃。
三河戰役,李續賓所部六千人全部被殲。湘軍損失文武官員幾百名,還失去了一支最重要的精銳部隊。遠在千里之外的湘鄉,處處白幡飄舞,家家哀哭,戶戶招魂。
陳玉成和李秀成於三河大捷後,便乘勝南進,接連攻克舒城、桐城和潛山。圍攻安慶的都興阿部,在太平軍的壓力下,被迫西撤太湖。
李續賓從加入湘軍到三河陣亡,七年之間,先後攻克四十多座城市,參加過大小六百多次戰鬥,成為清廷鎮壓太平軍的一員猛將。他的戰死,對湘軍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胡林翼把他比作清廷的長城,他的死去,猶如長城驟然坍塌。他說,李續賓身經百戰,竟然全軍覆沒於一旦,使湘軍將士無不寒心,剩下的幾萬人,互相勸誡,不能再輕舉妄動。胡林翼又說,三河敗潰之後,湖北的湘軍元氣盡喪,四年集結的精銳毀於一旦,而且敢戰的將士,明達足智的書生,也凋喪殆盡。曾國藩則哀慟填膺,幾天吃不下飯。
文宗手寫詔書,說他聽到這個訊息,落下了眼淚,但願老天能夠再生一個李續賓來輔佐他。他下令對李續賓按照總督陣亡的規格賜卹,入祀昭忠祠。對他的父親李登勝賜予一品封典,並賞銀五百兩。對他的兒子李光久和李光令,賞給舉人頭銜,除服以後送部引見。在湖北、江西、安徽和湖南湘鄉各建專祠,事蹟宣付史館。
李續賓死後,舒城的難民找到了他的遺骸,送到清軍霍山大營。
三河戰役的勝利,在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鼓舞了天國軍隊計程車氣,太平軍在戰場上取得了主動。陳玉成和李秀成在戰鬥中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使他們成為太平天國後期威名顯赫的將領。
李續賓的失敗是強者的悲劇。湘軍是咸豐時代的軍事強者,而李續賓又是湘軍中的強將。清廷對湘軍寄予厚望,對湘軍中的強將,更是十分倚重。在戰局不利於清軍的時候,湘軍中的強將備受榮譽的壓力,不得不拼死一搏,這就是他們的悲劇。江忠源、塔齊布、羅澤南和劉騰鴻等人因為身負重望而走上了不歸路,李續賓也未能倖免。其實這也是曾國藩的悲劇。
曾國藩的湘軍於1854年匆匆出征,未必是他心甘情願的。他一直希望自己的部隊做好充分的準備才出省作戰,但時勢不允許他再延宕。他為王錱的莽撞而惱怒,是因為王錱在明明沒有勝算的時候還不肯撤出嶽州,致使兵力折損。他自己草率出兵攻打靖港,導致大敗,水師損失慘重,更使他痛心不已。他對李續賓輕率進攻三河落敗,也頗為惱怒,其實他也知道李續賓是奉旨而行,即使他本人不願意,也是無可奈何的。 txt小說上傳分享
1858年,咸豐八年(15)
強者的悲劇,是力挽狂瀾者的宿命,也是湘軍的宿命。屢敗屢戰,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湘軍的精神,也是湖南人的精神,必須靠著前仆後繼的犧牲來支撐,這就是悲劇的根源。人們預見到悲劇的結局,可以選擇逃避,可以選擇放棄,但那樣一來,就失去了強者的光環。
李續賓是個會帶兵的將領,敢於任事,敢挑重擔,敢赴危難。他統兵鉅萬,號令嚴肅,秋毫無犯。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和浙江五省的清廷官員,無不爭相倚重。他的部隊所到之處,百姓也未感到驚擾,農民耕種不輟,軍營萬幕無譁。他並非頒佈了什麼嚴酷的法令,而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