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蜀兵經歷了北伐第一次失敗,士兵們還未擺脫失敗夢魘,此時出兵,斷難取勝。
有人認為,蜀地四面險固,易守難攻,應利用這種地理優勢,守險自保,等到力量強大了再興兵伐魏也不遲。
更有甚者,有人不斷向劉禪灌輸戰則必敗的消極情緒。他們說,就連丞相這樣的奇才都不能戰勝曹軍,看來北進是希望不大了。不如與曹魏相安無事,他做他的魏國皇帝,您做您的蜀漢天子。
儘管宮中有費禕、董允等人輔佐,但他們也無法阻住悲觀情緒和不求進取的平庸之論對劉禪的影響,因為第一次北伐畢竟是在十分有利的情況下以失敗告終的。劉禪甚至向諸葛亮發出這樣的疑問:再次北伐,定能取勝否?
劉禪的這種態度,不由得使諸葛亮感慨萬千,想當初,他在隆中草廬為劉備規劃三分大勢時,儘管還只是一個口頭規劃,竟得到了劉備的膺服首肯。幾十年後,儘管這個規劃的本身缺陷導致了蜀漢事業的挫折,但他仍對此規劃的合理性深信不疑。如今,經過失敗和挫折的磨礪,使這個規劃日臻完善合理時,劉禪竟對北進關隴、建立關隴根據地的可能性懷疑起
來了。
……
第四節北伐的戰略意義
問魏蜀誰雌誰雄?一跨九州,一據蜀中。以弱攻強,敗亦出兵,勝亦出兵。橫亙秦嶺入九重,棧道蜿蜒若游龍。自強不息,志在復興,阻亦北征,通亦北征。
我們懷著對諸葛亮十分崇敬的心情,填寫這首《雙調·蟾宮曲》,目的是概括、歌頌他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
諸葛亮北伐,生命不息,出兵不止,確實體現了古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然而,諸葛亮的北伐,'奇‘書‘網‘整。理提。供'本意決不是為了要表現這種精神,而是要完成北伐戰略。
說到諸葛亮的北伐戰略,還要從荊州丟失和夷陵戰敗談起。
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最初設計,蜀漢征伐曹魏是一路由漢中奪關中後出潼關,一路由荊襄北上,兩路夾擊以平定中原,實現統一。為了實現兩路夾擊曹魏的格局,蜀漢集團一直苦心經營於鉗形雙臂的建立。由於力量有限,鉗形雙臂只能一個一個地經營,而蜀漢政權是從荊州起家的,所以經營的重點一開始自然放在荊州。
實際上,這種鉗形是不可能由蜀漢一家建立的。佔據荊州是一廂情願的幻想,這在《隆中對的成功與失誤》一節中我們已經說過。
那麼佔據關中有沒有可能呢?讓我們看看當時關中的形勢。
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建安十六年(211)春,開始著手解決關中問題。
馬超、韓遂是關中最強大的武裝力量。馬超是馬騰的兒子,馬騰被曹操徵召入朝後,馬超統領其部眾,與韓遂聯合,勢力更盛。曹操也想把馬超徵召入朝,但被馬超拒絕。所以,曹操一直認為馬超、韓遂等是他的西部之患。建安十六年三月,曹操以討伐張魯為藉口,命司隸校尉鍾繇進兵關中,又令大將夏侯淵出河東與鍾繇會師。曹操的真實戰略意圖很快被關隴諸將看破,馬超、韓遂、侯選、程銀、楊秋、李堪、張橫、梁興、成宜、馬玩等十部十萬人一起反叛,屯據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曹魏安西將軍曹仁督軍拒之,曹操因一時不能趕到關中前線,便告誡諸將說:〃關西兵精悍,要堅守壁壘,勿與之戰。〃直到七月份,曹操才率大軍趕到,與馬超夾潼關對峙。
第72節:第九章殫精竭智(7)
九曲黃河從內蒙古高原自北向南奔騰而下,成為山西、陝西的天然分界。當它流到陝西風陵渡時又拐了一個彎,向東流去。潼關就位於黃河拐彎處,它的北面是黃河、渭水,南面是山,是當時關中與中原連通的要衝。同年八月,曹操至潼關,作出一副全力攻關的姿態,將馬超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自己身上,與此同時,卻派大將徐晃、朱靈二人率軍沿黃河北上,在蒲坂渡口(今山西永濟西)乘夜色渡過黃河,據河西為營。
當徐晃等人在河西紮下營後,曹操突然放棄潼關,渡河北上。在渡河時,曹操令兵士先渡,自己率虎士百餘人斷後。馬超率步騎突至,矢如雨下,曹操〃猶坐胡床不起〃。張郃等人見形勢緊急,共扶曹操入船。船工被流矢射死,大將許褚左手舉著馬鞍遮蔽曹操,右手操槳划船。校尉丁斐將牛馬放出,引誘馬超軍搶奪,以此轉移敵人的攻擊目標,曹操這才渡過黃河。
曹操北渡黃河後,又沿著徐晃等人的路線北上,在蒲坂渡黃河至河西,又從河西南下,繞到了潼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