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3 / 4)

小說:特別經歷 作者:世紀史詩

在他的《警廳拘留記》中,摘錄了張若名給他保管的日記中的一段描述:“在那三九嚴寒季節裡,我和隆真被關押在一間沒有火爐的破屋子裡,倆人擠在一張床板上。儘管監獄生活折磨得我倆不斷患病,但我們仍不斷惦念著監獄外面在戰友,彼此照顧,互相鼓勵,毫不屈服。”

一天,張若名的父親來到拘留所,向女兒進行“勸降”,要她“承認錯誤”,即可對她單獨提前“取保釋放”。

張若名義正詞嚴地回答父親:“學生抵制日貨的遊行請願,是愛國、正義、合法的。”父親聽了大為惱火,對在場的獄方官員說:“我不認這個女兒了!”

張若名和周恩來等難友一道,在獄中開展了絕食鬥爭,抗議被當局非法長期關押。獄外的“覺悟社”成員和天津###,也積極聲援他們的絕食鬥爭。北京的名律師劉崇佑,出於對愛國學生的深切同情,義務為他們出庭辯護。1920年7月,張若名和難友們終於全部獲釋。經歷了這次患難與共,周恩來和張若名更成了親密坦誠的同志和朋友,張若名甚至極為信任地把私人日記交給了周恩來保管。

他們出獄那天,天津各界群眾夾道歡迎,並把鑄有“為國犧牲”四字的銀製紀念章和大紅綢花佩帶在他們胸前,周恩來、張若名還代表獄中難友在歡迎大會上講話。天津有名的鼎章照相館,免費為他們拍攝了一張合影照,這張珍貴的照片後來為各大博物館珍藏。

張若名出獄後不久,覺悟社考慮到她和周恩來、郭隆真、劉清揚四位曾被捕社員的安全,一致主張他們4人赴法求學。但由於出國經費一時還難於籌措,就暫時擱置下來。張若名就暫時回到保定的伯父家小住。

這時,張若名的父母為了讓她不要在外面“胡鬧”,“惹事生非”,便四處張羅著為她“找個婆家”。張若名對父母搞的這一套“包辦”婚姻極為反感,她揹著家人去保定育德中學留法預備班報了名,後來被家中親戚得知,報告了她的父親,父親立刻派人趕到保定,謊稱母親病重,要把她“接”回溫仁村。

張若名料想她的赴法計劃已為家人知曉,若自己回到家鄉溫仁村,恐怕就再難以出來了。於是,她下定決心,毅然棄家出走。她給父親寫了一封信說:“你們不要追我,你們若是追我,我就跳海了。”

張若名到了北京,愛國律師劉崇佑聽說她和郭隆真要赴法留學,無私捐贈出300元給她們做路費。後又在劉清揚父親的推薦、擔保下,由天津###借支了一筆錢,這才湊足了赴法經費,使她們如期離滬赴法。

赴法留學潛心攻讀馬克思學說

1920年11月7日這天,上海楊樹浦碼頭,停靠著一艘“波爾多斯”號法國郵輪。周恩來等百餘名中國學生登上了這條郵輪,準備漂洋過海,赴法國勤工儉學。

甲板上,18歲的張若名亭亭玉立,凝望遠方,她是這批留學生中僅有的三名女生之一,另兩名女生即是郭隆真和李昊。他們揹負著理想,滿懷激情,要去異國尋求革命真理,學習科學知識。

剛到法國時,張若名和郭隆真先住在地中海邊的蒙彼利埃,由中國留學生盛成幫助她倆學習法語。這期間,張若名作為北京晨報的駐法特約通訊員,為該報撰寫了二十多篇通訊,報道了中國赴法勤工儉留學生的生存狀況,文章真實而有見解;郭隆真也積極幫她蒐集資料,譽寫文稿。

不久,她們倆又到巴黎的一家雲母片生產工廠,一面做工,一面參加革命活動。1922年6月,周恩來和趙世炎等在巴黎組建了“中國少年共產黨”(後改稱“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張若名和郭隆真都成為“少共”最早的成員之一,並於1922年秋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在“少共”秘密組織內,張若名化名“一峰”,大家採取互教互學的方式學習馬克思主義。由於張若名的法文進步很快,能熟練閱讀法文的馬克思主義著作,經常擔任互教互學小組學習會上的主講人。她的宣講常得到周恩來等人的一致好評。在周恩來的建議下,張若名將她在小組會上的講稿整理成文,如《馬克思主義淺說》《帝國主義淺說》等,在法國的《赤光》雜誌上發表;這些文稿後來油印成冊,發給共青團員和旅法華工閱讀,並被共青團中央編入了介紹馬列主義的通俗讀本中。周恩來回國後,也將這些小冊子帶回並組織出版,1925年3月,“中國青年社”即出版了《馬克思主義淺說》一書。該書共四編,兩萬多字,其中三編為張若名所寫(筆名“一峰”)。

張若名在“少共”組織內,還擔負了一項特別任務,即和法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