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歲就參加革命的老資格
3、5歲就參加革命的老資格/“見到特務,不能看這兒,不能摸這兒……”/“你再也不用改名字了,永遠叫王敏清了。”/中共中央的領導們看到照片,覺得這些娃娃太苦了
和父親相比,王敏清“參加革命”的時候就顯得年輕多了。20世紀30年代初,王世英在上海從事地下活動時,為了便於工作和掩護,他和同是中共地下黨員的李果毅扮做假夫妻。久而久之,在志同道合、生死患難的戰友情誼之間,又增生一重兩情依依的愛戀。後來,他們結成了真正的伴侶。
王敏清對筆者說:“每當我看《永不消逝的電波》的電影時,就會想到我自己的父母,以及我親身經歷的幼年情景。”隨著地下鬥爭環境的日益險惡,王世英覺得以夫妻身份活動,若身邊有個孩子的話,更不容易引起懷疑,遂將在故鄉一直由家人撫養的王敏清,接到了上海。
剛到上海時,王敏清不過是3人家庭的一分子。但沒過多久,他就進入了“革命”的角色。為了安全地傳遞情報,王世英、李果毅有時外出,就帶上王敏清,並把情報藏在他身上,以躲過街頭密探、巡捕的搜查。
後來,王世英夫婦還經常把密電碼和重要檔案,縫在王敏清的衣服裡面。這樣,即使敵特到家裡搜查,翻箱倒櫃,也會因王敏清在外面玩耍,而一無所獲。
時間長了,王敏清也知道自己身上的分量,他會拍拍縫有密件的地方,對父母說:“見到特務,不能看這兒,不能摸這兒,要像平常一樣玩。”那時,他才四五歲。父母看著這早熟的孩子,這過早承擔起風險的孩子,心頭便泛起極為複雜的情愫。
翻看著早年跟隨父母在上海、天津拍的照片,王敏清說:“那時穿得還挺像樣的,可衣服裡面,就常夾有秘密檔案和情報。每當有同志被捕或發現特務跟蹤,我們就得搬家。而每換一處新地址,我們就要改名換姓。這種事情很平常,我甚至以為搬家就必須改名。所以,在後來去延安的路上,媽媽對我說:‘我們要回延安,回我們自己真正的家,你再也不用改名字了,以後永遠叫王敏清。’我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擺脫了壓抑的輕鬆和激動。”
到延安那年,王敏清9歲,他被送進了延安保育院小學。在延安“保小”就讀的,都是真假烈士的子女。所謂真烈士的子女,就是父親或母親已經為革命犧牲了的孩子,如羅亦農的兒子羅西北、劉伯堅的兒子劉虎生等;所謂假烈士的子女,就是像王敏清這樣的孩子,雖然父母在世,但有的在前線作戰,有的在白區鬥爭,都不在身邊;而且說不定哪一天,有的假烈士子女,就可能變成真烈士子女。
延安的學習生活,給王敏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說從入學以後,夏季就再沒有穿過襪子;衣服沒有不打補丁的。上課沒有教室,就在樹上掛一塊黑板,學生席地而坐。練字就拿個小木棍子在地上練。
講到此,王敏清又翻出了一張1939年他們在延安白家坪拍的照片,是當時到延安的紐西蘭人路易·艾黎為他們拍的。照片上有百十來個孩子,在教員的帶領下,排列在黃土坡上。
王敏清指點著告訴筆者:“這是羅西北,這是曾憲林,這是項英的女兒項蘇雲,這是賀光輝、林漢雄。當時是夏季,我們大都光著腳,只有幾個穿草鞋或綁著破布鞋的。你看,白上衣、灰短褲倒還挺像樣,那是為了拍照片新發的。”
這張照片後來給中共中央的領導們看到了,覺得這些娃娃太苦了,就設法弄了些營養品,給孩子們送去。“我們受到老一輩很好的照顧,延安的成年人,比我們還要艱苦得多。”王敏清說。
“保小”畢業後,王敏清又上了延安自然科學院附屬的延安中學。在延中,十七歲的王敏清入了黨。
筆者曾在一部回憶錄中,看到一篇他在延安中學寫的作文《他們把時間看得非常寶貴》,這大概是作為範文被保留下來的,可見他當年的學習成績不錯。
在這篇作文裡,王敏清記述了一批延安青年,是如何從“明月,映暗了繁星,葵花也用著崇高的微笑放著芬芳的香味,我為這偉大的今天趁著晚間的太陽行走著”,成長為能寫很流暢報告的革命工作者的過程。
。。
康生向醫院提出了好幾個不見
4、“你是今年春季以來考試成績最好的一個。”/被分配到了負責黨和國家領導人醫療保健的中央保健局/康生向醫院方面提出了好幾個不見,但說王大夫可以來/“要我說,他犯的純粹是政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