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到按照約定,以美元償還本息。另一種選擇,則是到期按照當時石油期貨市場價格的80%,以石油進行交割。
這樣來看的話,這個債券具備了雙重屬性——債券屬性和遠期石油期貨屬性!
正是因此,這筆利率不算太高的債券,具備了巨大的吸引力。
當然了,美國人對中國人的金融創新,也顯得很驚訝。原本,單純的債券,或單純是期貨的話,並不具備多大的吸引力。但是……兩者合一,讓其吸引力徒增。
光是石油巨頭們,對中國的安全形勢做出評估後,對這個債券,已經開始垂涎三尺。
當然這筆債務不是馬上就完成發行,而是還是需要符合美國上市債券的流程,透過投行進行路演,接下來,找到一部分符合條件的買家,然後,會在資本市場上上市銷售。
這也僅僅是流程,實際上,這段時間,中國已經跟洛克菲勒家族達成了協議,以石油期貨市場80%的價格,每年向埃克森美孚石油銷售1億桶石油。
運輸由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自己搞定,中國會把石油儲存在國內的港口,然後,由美國的石油公司,將石油運走。當然了,未必是運回美國進行加工銷售,實際上,有可能是就近運到韓國、日本進行加工。
但共和國不管這個,賣掉石油,因為,現在的石油價格很貴,共和國這個窮國燒起來心疼。比如,把石油換外匯,然後,再用外匯換取工業裝置和技術,加快共和國的工業實力的增長。
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
能夠給共和國的發展節省幾年時間,那麼,賣石油資源也是很值得的!
至於,發行250億美元的債務,實際上,等於是提前拿到石油銷售款。與此同時,以石油來擔保債務,本質上,也是等於在美國找到了石油的大買家。
這個世界的石油價格,因為beta的存在,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暴漲。實際上,在1972年,地球還未出現beta巢穴時,石油的價格跟其實平行世界的油價差不多,每桶石油僅僅3美元。
但在1973年,beta降臨地球的初年,國際油價已經暴漲到了20美元一桶。至1981年,石油價格已經逼近80美元一桶。
這還是因為,地球人口也因為beta的降臨而減少到了30億之下。
這樣昂貴的油價之下,共和國的石油,除了滿足國內需求之外,大部分石油,還是以對外出口換取外匯為主。
當然了,以80美元一桶的價格換取外匯,穿越者們並不反對。畢竟,目前共和國的人工成本和物價成本極低,石油開採費用,每桶不到10美元。用部分石油出口,換取外匯,也是為了引進迫切需要的工業裝置和技術的需要。
而石油價格在80美元一桶的情況下,燒汽油和柴油的民用車輛,經濟上完全不如電動車划算。
所以,目前國家的方針是,燒汽油和柴油的私人小轎車需要淘汰,並不是為了環保要求,而是因為,這完全是浪費資源,不經濟部划算。
至於,大規模的採用電動車代替燒石油的車輛,主要是為了把石油節約下來,給更經濟換算的輪船、貨車、飛機、坦克使用。
私人出行交通,原則上鼓勵乘坐地鐵、公交車等等公共交通設施。不鼓勵用私家車。
這種交通工具,方便了個人,但是,從大局來看,完全是不划算的。而且,減少了私家車,也是有利於避免堵車現象。
當然了,未來國家也不可能徹底杜絕私家車,但是,燒油的私家車逐漸會在共和國境內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電動車輛,未來,加油站甚至也會全面轉型為充電站,可以提供充電,或者是更換電池來實現快速充電服務。(未完待續。)
第四十五章 美利堅颳起中國風(一)
1981年11月,美國。
颳起了一道中國採購帶來的旋風。
包括鳳巢投資控股公司在內的上百家中國公司,數千名代表,開始拿著採購單,在美國瘋狂的採購各種所需工業裝置和技術。
包括鋼鐵、化工、採礦、紡織、半導體、船舶、港口裝置、有色金屬冶煉、水電機組等等……
基本上,只要美國有的工業裝置,中國都要!
因為,此時的中國很多工廠裡面的工業裝置不少都是幾十年歷史的老工業裝置,一些比較長壽的裝置,甚至是民國時期甚至清末時期的機器裝置,只要還能用,一直捨不得報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