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了。
可他偏偏還就是這樣做到了,這就是權力的妙用哪,也是人們為什麼都熱衷於追逐權力的原因。
省委辦公廳下設若干個處,分別是一處文秘、二處機要、三處資訊、四處幹部人事、五處綜合、六處財務、七處行政後勤處等。
吳永成報道後,暫時被安排在五處,這也是郭勇的母親渠月蓮的意思。因為綜合處機動性大,接觸面廣,便於儘早進入工作狀態。綜合處還有一個最大的優勢,那就是提拔比其他處室的同行們要快得多。
五處有一個處長,兩個副處長,七個幹事。
說起來,無論是文憑、還是年齡、資歷,吳永成可以算是最低層的。人家都是出身於名牌大學、工作幾年甚至十幾年後,優中選優或者有硬後臺。才被層層選拔到這裡工作,只有他是大學剛畢業、又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擋案是保不住秘密的)。就直接來到了這個單位,眾人不平衡的心態可想而知了。
吳永成也知道這一點。所以每天他去得最早。一進他們三個人的辦公室。打掃衛生是早上要做的第一道功課。
於是開啟水、拖地板、抹桌子和櫃子,便成了吳永成一個人的工作了。
辦公室裡面的櫃子,一溜兒擺了六個,佔了整整一面牆。可屬於他的櫃子卻沒有一個(他是新來的,沒來得及配,不過也沒擺放的地方了),其他四個據說是前任老幹事們佔著的。有個櫃子頂上放著一個印花瓷瓶,他天天打掃衛生,都得把它拿下來抹一下,很費事。放在那裡也有礙觀瞻。有一次吳永成就把這瓷瓶取下來,放在桌上做筆筒用。卻讓原來的一個老幹事(和他不在一個辦公室)看見了,狠狠罵了他一頓:“你這是怎麼回事?老同志的東西,怎麼可以隨便動?這些老同志,都是咱們的老前輩,嚴格講來,他們用過的東西都算革命文物,得進博物館:|的前任老副處長第一次進京,從中南海帶回來的。”
吳永成沒想到這點小事,也惹得老同志發火,他只好恭恭敬敬把瓷瓶放回原處。那四個深藍色的鐵皮櫃,也從來沒見人來開啟過,他卻要天天把它們抹得一塵不染。可吳永成認為那個老幹事犯不著為那瓷瓶如此光火。難道是他新來咋到,有些事情沒處理好,給大家的印象太惡劣了,人家就借題發揮吧?!可仔細想想,也不可能呀,他來了以後,就是一直夾著尾巴做人,甚至連高聲說話也沒有幾次。
恩,也許人家是藉著尊重老前輩,樹立自己的威信。
用老人壓新人,甚至用死人壓活人,這在官場似乎是老套路了。
第三卷 崛起 第二章 省委大院的國家幹部
永成來到省委大院已經一個禮拜了,從上週起,也就日,他就正式成為了J省的一名國家幹部,而且還是省委大院的國家幹部。
一想到國家幹部這個詞,吳永成就總是聯想到它到底是誰發明創造的,挺簡單的兩個字,但只要一擁有這個身份,起碼在國內現在,那就意味著豐衣足食。
其實“幹部”,為外來諧音詞。為框架、軍官、高階管理人員等。後來作為軍隊官員、社會團體和企事業首腦等涵義,逐步為許多國家所通用。
而中國使用的“幹部”一詞,則源於日本。“幹部”一詞,它的概念的外延和內涵,在各國並不一致。
在中國,“幹部”一詞最早沿用時,便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廣泛應用了“幹部”一詞及其概念和涵義。其狹義是指黨的方面的工作人員、和軍隊排以上的軍政人員。中國共產黨獲得政權以後,繼續沿用、強化和擴大了這一歷史概念。
在國家公職人員不斷發展分化的過程中,幹部的範圍也越來越廣。各級各類領導人員、黨政機關、群眾團體的一般公務人員、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以及記者、編輯、教師、醫生、警察、法官、稅務員、工商人員、銀行職員、文藝工作者等等,均屬於幹部的大範圍內。也就是說,只有這些人才真正具有幹部的身份。
再後來,還出現了“以工代幹”、“以農代幹”等普遍的社會現象,甚至於出現了幹部門衛、幹部司機、幹部廚師等怪異現象。成為中國現實社會中的一大奇特景象。
在七十年代左右,更是發展到了登峰造級地地步。只要是生活在中國的公民,不論是工人、農民,還是學生、軍人。沒有一個人不向往著能成為一名正式國家幹部。
中國的幹部體制,自然而然地促成了一種幹部文化,在這種幹部文化中。也就勢必使得中國的幹部隊伍越來越膨大,也勢必使人們對幹部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