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了“注意力赤字紊亂”。每次吃午飯時,我們總會不厭其煩地說服別人去減肥,可這又有什麼用呢?
我們不僅是在進行高水平的消費,還喜歡沿著同樣的捷徑去積累財富。傳統經濟學家認為,任何財富都不是在瞬息之間創造出來的。一個人或是一個國家可以循序漸進地創造財富,可今天:
新的衡量方法要求國家不斷增加其生產性資產的市場價值。但是按照這一戰略,一個旨在透過創造財富實現經濟增長的經濟政策,卻不需要致力於商品或服務生產的增加,最多也只是作為一個次要目標。'4'
無論是對企業、金融市場還是美國的決策者,這段話都是對當今美國經濟規則最完美的概括——創造財富的過程,便是創造泡沫的過程,這絕對是無與倫比的至理名言。近年來,股票、債券和住房等方面的資產泡沫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主流。然而,如果考慮到消費支出和投資支出之間的嚴重失衡,我們還能否認為這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理性政策嗎?是否值得提倡呢?從需求方面看,它在短期內又是否有效呢?以後又會怎麼樣呢?在18世紀的歐洲,重商主義因為不堪重負而怦然倒地,如果我們不能吸取歷史教訓,空中樓閣般的21世紀現代經濟很可能會重蹈覆轍。
無堅不摧的美國信貸機器,也許是這個國家和其他國家在經濟增長和財富創造方面有所不同的唯一原因。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如果按照更客觀的經濟指標,中國已經在很多方面超越了美國。時至今日,中國也許是全球最成功的市場經濟模式,這也許是21世紀最令人難以置信的神話。(本人最近參加了一次由雀巢公司主辦的中國行活動,有一件事情讓我感到非常幽默。在參觀北京故宮的時候,我發現,在介紹皇妃就寢處的銘牌右下角,竟然有一個美國運通公司的標誌。)
中國的經濟增長並不是笑料,它完全是由資本驅動的。2006年,中國的資本性投資率已經接近GDP的43%,當年的GDP增長率達到10?7%,進入2007年第一季度,又增加至11?1%。但中國值得炫耀的還不僅僅只有投資率,按美國財政部提供的統計數字,居民儲蓄率也達到52%。按照美國的標準看,這已經非常非常高了。
樂此不疲的吹泡人
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美國經濟正在脫離貧血性的增長模式。經濟學家們沾沾自喜地引用著那些證明經濟加速增長的資料,以此來支援他們的預測:譬如,2007年第三季度的“真實GDP增長率”飆升至3?9%,科技性投資支出的2006年增長率到達9%;飛速提升的利潤,迅速上漲的早期指標等,尤其是供應管理學會(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ISM)針對製造業得到的調查結果,更是錦上添花。'5'
很多指標達到近20年的最高值。但是,我們能否因為這些觀點備受吹捧,就不加選擇地接受嗎?當然不能,因為很多官方指標都不具有重複性,也就是說,它們並不能體現出可持續性的增長模式,最多也只能認為,這些結果是不確定的。比如說,在最令人振奮的2003年第三季度,經濟增長的直接誘因是聯邦稅收減免以及低利率的刺激,導致住房抵押再貸款在短期內大幅增加而帶來的暫時性作用。2007年第三季度,我們再次體驗了同樣的興奮,GDP增長率達到3?9%。但這裡面卻隱藏著問題:GDP的增長來自高達3%的個人消費增長和商品出口增長——這也是1996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最大漲幅。另一方面,住房價格狂跌不已,越來越多的抵押品喪失贖回權,進口加速增長,這就是美國人2007年的頌歌。
投資性支出的情況又如何呢?次級貸款惡化帶來的抵押品贖回權喪失和信貸危機,已經讓所謂的房地產投資嚴重扭曲。但真正值得關注的,還是非房地產投資——比如經營性工廠和裝置投資,多年以來,這類投資始終停滯不前。這表明,商業性投資沒有任何實質性增長。2006年,投資性支出的增長率只有2?7%,只有2005年的一半(5?6%),與2004年的9?7%相比,更是大打折扣。所佔GDP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只有2?1%。
虹橋書吧。
第21節:病態的消費觀(4)
美國經濟的所謂“改善”無非出自這樣一個原因:自2001年以來,“復甦”期所發生的經濟增長都可以歸結為無窮無盡的資產泡沫和債務泡沫。按照經濟分析家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的話,“聯邦政府就是一個樂此不疲的吹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