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學究為傅,教習經史文章。因而趙匡胤雖是身為武職,但極愛習文,書卷不離左右。自隨柴榮進京任職後,家小也一齊在京,更令妻子賀氏與妾王氏等每日讀書。如今匡胤身登大寶,賀氏也晉封皇后,王氏也列位貴妃,但包括墜兒在內的後宮妃嬪,更不但是每天必須讀書,而且還派遣有翰林院老學究為師傅,學得更有規範,墜兒本是年輕,又且天賦聰明過人,因此學的知識還挺多的,因此日常與皇上對話,雖然不能稱得上是對答如流,但也都顯得文質彬彬得多,因此也得到皇上越來寵愛,不但寵冠後宮,若是御駕出外巡幸,墜兒更負有護駕之責,更是晝夜不離,常侍左右的。
太祖接著說:“京孃的事,朕躬片刻也不曾忘懷。朕此次西行巡幸,雖然是對關中視察,其實也為了完成當年對她的許諾的。”
墜兒點頭道:“這就是了。她對皇上情深似海,我也相信皇上是絕不會忘記的。但是……另外還有一位神仙姐姐,皇上不但和她十分要好,而且她還在危難之中不但救了皇上,而且還救了我們大夥……”
太祖道:“甭說了!你別又來‘旁敲側擊’了。你要說的這個人她告訴朕了,她不在京城,不在大同,不在朕管轄的地面……”
墜兒忙問:“皇上啥時候見過她了?”
“夢裡。”太祖說:“待咱們把那塊地方奪回來再去找她好了。”
見皇上不願說下去,墜兒也不好再問,一宿無話。
次日,向訓依舊領著六軍,浩浩蕩蕩,迤邐向西進發。
不一日,來到洛陽,附近的河內,河陽等地的保義節度使,河中節度使等早已得到向訓知照,知道新主前來巡幸,都不敢怠慢,紛紛前來晉詣。太祖見各州縣果然順服,自是滿心歡喜,除一一訓勉嘉獎外,更在承德殿大排御宴款待,君臣同樂,以示“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新氣象。
洛陽乃太祖出生之處,又是少年時代成長之地,自是故土難忘。更見宮殿盤鬱,樓觀飛驚,比諸汴梁宮室,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太祖酒酣耳熱之際,不禁喟然嘆道:“觀此西京宮闕,倍覺壯觀於汴梁,朕意欲遷都來此,未知諸位有何高見?”
向訓和那些洛陽附近州縣的官員,聽得皇上要遷都到這裡,正是“皇帝身邊好做官”,莫不交口稱好。尤其是向訓,現在是西京留守,若是遷都來此,立即就兼任為皇城兵司了,如何不贊成?惟是從汴京隨駕前來的官員,俱各反對。
太祖向趙普道:“汴京諸位都是世居大梁,資產房舍盡在當地,一但遷洛,損失不少,他們必然是反對遷洛的了。先生入汴不久,且又未置產業,朕且先聽聽先生意見。”
趙普從容答道:“近代以汴梁為都,取的是淮上運河糧槽之便利於養兵。如今強敵近在北方,我國精兵強將盡屯於澶、汴,若遷都洛陽,只恐遼人晉陽乘虛來襲大梁,我將難以兼顧。”
太祖又向範質,王溥二位宰相道:“卿等對此,有何高見?”
範質道:“長安、洛陽,自古稱東西二京,但自唐末黃巢之亂以來,百姓顛連遷播,村落皆空,田園荒蕪,就是如今的州府駐軍,仍需靠朝廷從淮上調配槽糧給養。倘若朝廷西遷,一但遼人入寇汴梁,無異斷我糧道,必自致亂,望陛下三思。”
王溥道:“東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踞涇,雄踞關中,本乃充盈王者氣象之地。但自漢唐以來,屢遭兵燹,氣脈殘破,王氣蕩然無存。前代莊宗李存勖即已舍二京而建都汴梁,皆因此故而已。”
太祖聽王溥言之鑿鑿,甚有理據,回頭又問苗訓。
苗訓答道:“王相言之有理。貧道曾聽師尊說過,自李唐板蕩之後,二京已不復當年,王氣經已東移。故而陛下龍興之日,貧道與諸位將軍親見二日相凌,汴梁城上祥雲繚繞,彩霧漫漫,此實乃‘王者興’之氣象。今已定鼎大梁,若是無故遷都,恐於社稷不利。”
太祖見王溥與苗訓所論相同,都合著了應天順人之意,況且趙普關於淮上槽糧之議,也是萬萬忽視不得的,因而遷都一事,也就不再提及了。
過了兩日,依太祖之意,依舊西行。但卻令兩位宰相及趙普等文官等領一部將士先返汴京署理朝政,只留六萬御林軍將士隨駕。不一日,來到長安,自有永興軍節度使白長海及涇州,鳳翔,歧州等州、府將領,得知新主駕到,盡皆前來晉謁。太祖見長安一帶亦皆惟命是從,因而也都一一嘉勉。當夜,只召了高懷德,郭進二將來至御前議事。
太祖道:“二位賢弟可還記得我等兄弟三人是何時在此處相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