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聯邦調查局購置這套新技術。所以我知道這本雜誌受到美國政府決策者的重視。
“我們的雜誌只有二萬五千名訂閱者,讀者群不同於《時代》、《新聞週刊》。《評論》的注意力不是每週每月的時事,而主要討論社會的動態、政治的趨向、國家的前途等嚴肅課題。
“我感到自己在做一點有用的事。我只做半職工作,雜誌社裡又數我最年輕,但我的意見總是受到尊重。我想這要歸功於哈佛的學位,否則人家是不會認真看待的。
“美國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族裔分裂。部落主義。從歷史上說,新移民到美國開始生活在自己族裔的圈子裡,以後逐漸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然而這種情況現在越來越少了。現在流行的所謂政治上正確的思潮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的種族,他的膚色,而根本無視人的共性、社會性。這種思潮的興起,跟政府實行的優待黑人,優待少數族裔的政策有關。有人靠自己的膚色、種族可以享受優遇,造成他們一種不工作也有權享受這、享受那的心理。
“我覺得一個人不應該因為他的宗教信仰、種族、膚色而享受特權。以自己的種族而自豪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判斷一個人主要應看他本人的才能、成就和品行,而不是他的膚色。優待某些族裔的政策窒息了其他族裔有才能的人。明明有才華的黑人也因此受到誤解,別人以為他的地位是靠他的膚色取得的,而不是由於他本人的成就。尼克松政府倡導優待黑人的政策,原希望彌補黑人過去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且打算到一定的時候予以取消。
現在早已矯在過正,卻仍未取消。
“美國的公立教育是另一個問題。例如現在有的歷史教科書居然說哥倫布發現美洲是件壞事。因為他的發現,使得許多印第安人傳染上天花而死。
可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歷史意義遠遠超過了這件不幸的事。現在公立學校對孩子們灌輸這種糟粕,他們怎麼可能受到好教育呢?
“美國現在還有一種孤立主義的傾向也令人不安。不是說美國應該充當世界警察,但當用實力干預的時候就應該進行干預。例如對付伊拉克的侵略,對前南斯拉夫的內戰等場合,就應該加以干預。
“現在共和黨是國會的多數,希望他們能解決這些問題。但究竟能不能解決,能解決多少,還是個未知數。”
邁克爾·弗萊徹紐約州科爾蓋特大學政治學與經濟學學士,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美國埃柯烘盤製造廠總裁,現住田納西州。愛打橄欖球。
“大學畢業後,我進入外交界,在美國駐剛果(法屬剛果)大使館工作了兩年。剛果是一個馬克思主義國家,軍事獨裁政權掌管一切,但是他們什麼都沒有管好。剛果的馬克思主義不是從俄國或中國輸入,而是從法國傳過去的。法國人培養了一大批剛果政府官僚,灌輸的就是法國的那一套:凡事都由中央政府發號施令。那時剛果發現了油藏,可是我一看政府的預算盡是些沒有用的基本建設專案、大而不當的政府辦公樓等等,就打報告給國務院說,長此以往,剛果的石油收入將會枯竭,國家將會破產。那是1981 年的事。
前幾年,剛果果然破產了。
“剛果人民非常友善。全國只有二百五十萬人,卻有一百五十種不同的部落,不同的方言。剛果其實是法國殖民統治者強行拼湊起來的一個國家。
剛果都是黑人,但不同的部落之間關係緊張,就像美國白人和黑人之間一樣,特別是矮人族受到其他部落的種族偏見歧視。我想人性中有某種東西天生排斥異己者,凡模樣與我們不同、行為與我們不同的人都會引起我們的不信任感,這是人性中可悲的一面。
“回國以後,我繼續在國務院工作。我感到在政府高層工作,當一名高階長官的助理是有趣的,但在中層工作就沒什麼趣味。所以在我被提升到中層後,就決定離開政府,申請來哈佛經理學院。
“哈佛畢業後,我在麥肯齊諮詢公司工作了五年。後來我和另一個也是搞管理諮詢的同學決定自己成立公司,專門幫助有困難的企業進行改革,扭轉局面。我們辭去了原來的工作。靠儲蓄生活。花了一年半的時間,考查了差不多五十家公司,最後得力於哈佛的關係網,找到了田納西州的埃柯烘盤製造廠。這家公司專門生產工業用的大型鋁鋼麵包烘盤,並提供售後去垢上釉服務。產品有很高的知名度,市場佔有率達百分之四十。
“一九八七年公司被人收購,但收購集團事先沒有做好調查,收購後才發現工廠問題很多,卻又一直沒能找到稱職的管理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