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的空重,又是一個難題。
蘇-27的飛控系統之所以遭到詬病,是因為採用了電傳加機械傳動的複合方案,是兩者結合的一套,沒有備用系統,不但重量大,故障率也高。
我軍飛行員因為這個先天缺陷吃了很多虧,直到國產四餘度電傳系統出來,問題才得到緩解。
趙飛燕的注意力集中在了飛行高度和避讓地形上,貼著樹梢飛行需要飛行員投入大量的精力。山區裡的樹木因為地形的高度而變化,飛行員需要頻繁地調整飛行高度來保證貼樹梢飛行。
而且,駕駛的還是一架米-171中型運輸機,比直-9這樣的輕型直升機要笨重許多,操縱起來更加困難。
要降低被發現的機率,就要縮短暴露在危險地帶的時間,意味著要保持一定的飛行速度。
前方有一片空曠地,林業工人正在進行伐木作業,米-171擦著他們的頭頂高速掠過,引來伐木工人的注目。
李海看了一下相對位置,轉到載員艙把這個情況告訴謝中校。
謝中校沉思了一會兒,說,“你看清楚大概有多少人嗎?”
“應該有十幾個人,幾臺機械。”李海說,“他們的位置距離目標營地只有十二公里,這個距離很危險。”
謝中校點了點頭,“我知道了。”
李海回到駕駛艙,謝中校馬上把情況向上級作了彙報,要求通知地方林業部門把伐木工人撤回去。
雖然不知道具體任務,但是李海很清楚是要動槍動炮的。大齡山區遍佈厚厚的積雪,從目標營地所在的山嶺下到雪谷,如果是滑雪的話,幾分鐘就能到達。
雪谷再到伐木作業區,最多不會超過半個小時。
伐木工人們所在的位置屬於高危險區域。
十幾分鍾後,米-171靠近了目的地,李海把降落區域標註出來向趙飛燕做了明確。
米-171開始低空低速飛行,這裡是一片白茫茫的平地,沒有植被,也看不到綠色。
李海提醒趙飛燕,“是水泊,不是理想的著陸場。”
他指了指南側較為稀疏的樹林,道,“三點鐘方向樹林裡,有三十多米的空間,能著陸嗎?”
“應該沒問題。”趙飛燕轉向過去,慢慢的靠近。
因為周圍樹木的限制,留下的空地寬度僅為三十餘米,意味著稍稍有一些偏移,旋翼就會打到樹木,很考驗飛行員的技術。
戰雲天不斷地報出與右翼樹木的距離,讓趙飛燕有一個明確的參照,像在窄空間裡停車一樣,除去車身寬度,左右餘量加起來三十公分,不是老司機根本不敢嘗試。
不過女司機另當別論。
米-171穩穩落下,旋翼產生的強大的風力揚起一陣雪塵。起落架輪胎直接沒入了積雪裡,瞬間看不見了,可見積雪厚度幾乎達到了五十公分。
尾部艙門開啟,謝中校帶著那兩名戰士就跳了下去,朝樹林裡艱難行進。醫護小組把擔架拉下去,是可以在雪地裡拖行的擔架,緊隨其後而去。
李海想了想,讓趙飛燕和戰雲天注意警戒做好隨時起飛的準備,他拔出92式手槍,戴上防雪盲的墨鏡,持槍警戒著。
不多時,謝中校他們返回,人多了好幾位,然而,光是傷員就有三名,其中一名是重傷員,躺在擔架上不省人事,覆蓋著白色的被子,但是李海看到醫護人員的衣服上蹭了不少血。
另外兩名傷員情況要好一些,有人攙扶的情況下勉強能夠行走,但是臉色很蒼白。
把傷員搬上載員艙後,謝中校沉聲對李海說,“出了點問題,你得留下來。”
“沒問題,需要我做什麼?”
看見那三名傷員有著同樣年輕的臉龐,李海只覺胸腔中一股熱血在瘋狂上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