驟然而來的變化讓塔臺緊張不已。
對空警戒雷達沒有任何發現,鎖定李海的戰機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目標從哪裡冒出來的?”薛正榮沉聲問道。
雷達操作員滿頭大汗,“正在搜尋!”
太荒唐了,天上的戰機都被鎖定了,島礁上的對空警戒雷達居然沒有發現目標。然而,薛正榮知道,李海所處的位置很尷尬,如果目標是從低空冒出來的,島礁的對空警戒雷達還真的很難探測到。
目前只能靠李海自己了!
李海沒有一味的規避,甚至沒有離轟-6n編隊很遠。他的任務是保證轟-6n的安全,不明目標直接鎖定自己而不是轟-6n,顯然是打算先幹掉自己再調轉槍口去打轟-6n。
情況迅速通報到殲-10a編隊那邊,但此時王小偉等人正在加油的當口。王小偉當機立斷,他帶著僚機馳援李海,另外兩架殲-10a按照計劃繼續加油。
此時,殲-10a編隊與轟-6n編隊的距離已經拉到了兩百公里,也就是說,這裡面有至少十五分鐘的時間,李海只能獨自應對。
對於一場現代空戰而言,十五分鐘實在是太長了。
王小偉深知速度的關鍵,他與僚機果斷的開啟了加力做超音速飛行。
而李海對己方態勢非常的清楚,因此,他沒有把希望寄託在殲-10a編隊身上。
做完規避機動之後,李海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拋掉所有的副油箱,以減輕戰機重量、提升靈活性。
當機載雷達搜尋正面覆蓋了目標來襲方向之後,李海吃驚地發現目標並不是一架戰機,而是兩架!
“他孃的!”李海忍不住罵了一句,隨即,他發現目標雷達反射訊號特徵很熟悉。
“殲十一?”
李海腦海裡一下子閃過該機型的雷達訊號反射特徵,全部對得上。
“塔臺!來襲目標是殲十一,一批兩架!”李海忙裡偷閒向塔臺報告。
從哪裡冒出來的殲-11?
海司的突擊對抗抽查?
李海沒有選擇,他只能迎難而上。以一己之力去擋住兩架來勢洶洶的殲-11戰鬥機。要麼是空軍的殲-11a,要麼是海八師的殲-11b。若是前者,李海尚且有一些反擊的可能,如果是後者,他基本沒有希望了。
向轟-6n編隊通報了情況之後,李海開啟加力迎著持續爬升上來的兩架殲-11就衝了過去,迅速切換到火控雷達模式,鎖定其中一個目標!
雙方都沒有發射導彈。
顯而易見,誰也不會開第一槍。
相互照射鎖定已經是很嚴重的警告了。
李海並不滿足於此。
上來就是火控雷達鎖定,這口氣無論如何也咽不下去。最關鍵的是,如果不給他們點顏色看看,巡航編隊剩下的一千多公里飛行肯定還會遭到騷擾!
他連續做了好幾個大過載機動,在距離十五公里的時候,一個乾脆利落的極限小半徑改變了前半球範圍,同時讓自己的位置朝目標的前半球邊緣運動。
此時,目標肯定會分開,兩架戰機採取相反的戰術“花開兩隻”,如此以來不但可以繼續讓李海處於己方前半球範圍,還能形成夾擊的效果。
當然,李海已經考慮到了這一點,他就等著目標分開行動。
然而,結果讓他感到驚訝。
目標居然沒有分開行動,而是繼續保持雙機戰鬥隊形一起轉向反切。
李海有高度優勢,俯衝而下使得戰機動能迅速增加,換言之,李海把高度優勢轉化為了速度優勢。空戰之中速度決定一切。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目標更加應該解散編隊分散行動,而不是墨守陳規。
可是,直到李海完成了搶位,目標編隊依然沒有分開行動的跡象。
“要麼是高手要麼是菜鳥。”
這是李海的第一感覺。
殲-11a和殲-11b最大的區別在於航電系統,殲-8f的航電系統不比殲-11a的差,但是和殲-11b則是存在較大差距的。殲-11a的航電技術水平相當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與使用了國產航電技術改進的殲-11b是有巨大差距的。
飛鯊生長班的學員對殲-11系列戰鬥機太熟悉了,他們的目標本就是源自於蘇-33的殲-15,而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血統關係。
採取雙機作戰編隊的殲-11通常能夠讓對手緊張不已,這款戰機的機載雷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