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打四更的鼓(打四更鼓,表示天還沒亮)。
史可法一覺醒來,天已經大亮,側耳一聽,打更人還在打四更,不禁勃然大怒,把兵士叫了進來說:“是誰在那裡亂打更鼓,違反我的軍令。”兵士把任民育吩咐的話說了,史可法才沒話說,趕快接見官員,處理公事。
打那天起,史可法下決心不再喝酒了。
沒多久,清軍在多鐸帶領下,大舉南下。史可法指揮四鎮將領抵抗,打了一些勝仗。可是南明政權內部卻起了內訌。駐守武昌的明軍將領左良玉為了跟馬士英爭權,起兵進攻南京。馬士英害怕得要命,急忙將江北四鎮軍隊撤回,對付左良玉,還用弘光帝名義要史可法帶兵回南京保護他。
史可法明知道清軍壓境,不該離開。但是為了平息內爭,不得不帶兵回南京,剛過長江,知道左良玉已經兵敗。他急忙回江北,清兵已經逼近揚州。
史可法發出緊急檄文,要各鎮將領集中到揚州守衛。但是過了幾天,竟沒有一個發兵來救。史可法知道,只有依靠揚州軍民,孤軍奮戰了。
清軍到了揚州城下,多鐸先派人到城裡向史可法勸降,一連派了五個人,都被史可法拒絕。多鐸惱羞成怒,下令把揚州城緊緊包圍起來。
揚州城危急萬分,城裡一些膽小的將領害怕了。第二天,就有一個總兵和一個監軍揹著史可法,帶著本部人馬,出城向清軍投降。這一來,城裡的守衛力量就更薄弱了。
史可法把全城官員召集起來,勉勵他們同心協力,抵抗清兵,並且分派了守城的任務。他分析一下形勢,認為西門是最重要的防線,就親自帶兵防守西門。將士們見史可法堅定沉著,都很感動,表示一定要和督師一起,誓死抵抗。
多鐸命令清兵沒日沒夜地輪番攻城。揚州軍民奮勇作戰,把清兵的進攻一次次打回去。清兵死了一批,又來了一批,形勢越來越危急了。
多鐸下了狠心,開始用大炮攻城。他探聽到西門防守最嚴,又是史可法親自防守,就下令炮手專向西北角轟擊。炮彈一顆顆在西門口落下來,城牆漸漸塌下,終於被轟開了缺口。
史可法正在指揮軍民堵缺口,大批清軍已經蜂擁著衝進城來。史可法眼看城已經沒法再守,拔出佩刀往自己脖子上抹。隨從的將領們搶上前去抱住史可法,把他手裡的刀奪了下來。史可法還不願走,部將們連拉帶勸地把他保護出小東門。這時候,有一批清兵過來,看見史可法穿的明朝官員的裝束,就吆喝著問他是誰。
史可法怕傷害別人,就高聲說:“我就是史督師,你們快殺我吧!”
公元1645年四月,揚州城陷落,史可法被害。
多鐸因為攻城的清軍遭到很大傷亡,心裡惱恨,竟滅絕人性地下令屠殺揚州百姓。大屠殺延續了十天才結束。歷史上把這件慘案稱作“揚州十日”。
大屠殺之後,史可法的養子史德威進城尋找史可法的遺體。因為屍體太多,天熱又都腐爛了,怎麼也認不出來,只好把史可法生前穿過的袍子和用過的笏板,埋葬在揚州城外的梅花嶺上。這就是到現在還儲存的史可法“衣冠墓”。
揚州失守後幾天,清軍攻破南京。南明政權的官員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弘光政權被消滅了。
清兵繼續南下,還頒佈一道剃髮令,強迫百姓在十天之內,改依清人的習慣,一律剃掉前半部頭髮,留下一條辮子,違抗命令的處死,實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一來,更加激起了江南百姓的反抗情緒。江陰軍民在典史(縣衙裡一種小官)閻應元的率領下,頂住二十多萬清兵的重重包圍,堅守了八十多天。城裡男女老少,沒有一個投降。清軍死傷慘重。嘉定軍民堅持抗清鬥爭三個月,被清軍屠城三次,犧牲兩萬多人。歷史上把這次慘案稱作“嘉定三屠”。
……
。。。
 ;。。。 ; ;
251 夏完淳怒斥洪承疇
弘光政權瓦解以後,東南沿海一帶的抗清力量繼續戰鬥。1645年六月,明朝官員黃道周、鄭子龍在福州另立明朝宗室、唐王朱聿鍵(聿音yù;)即位,歷史上稱為隆武帝。另一部分官員張國維、張煌言在紹興擁戴魯王朱以海監國。這樣,就同時出現了兩個南明政權。
為了對付抗清力量,清朝廷派了在松山戰役中投降清朝的洪承疇總督軍事,招撫江南。
這時候,在松江(在今上海市)有一批讀書人也在醞釀抗清,領頭的是夏允彝(音y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