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上船過水地返回故里。
凡病死的、投河吊頸自願而亡的、雷打火燒肢體不全的這三種不能趕。其中病死的其魂魄已被閻王句去,法術不能把他們的魂魄從鬼門關那裡喚回來;而投河吊預者的魂魄是“被代替”的纏去了,而且他們有可能正在交接,若把新魂魄招來,舊亡魂無以替代豈不影響舊魂靈的投生?另外,因雷打而亡者,皆屬罪草深重之人,而大火燒死的往往皮肉不全,這兩類屍同樣不能趕。
趕屍原本只趕死在戰場上的屍,發展到後來,趕屍匠也幫那些被官府冤枉殺死的人趕屍返鄉。
比如很有名的“辰州符”趕屍的地域範圍往北只到朗州(常德)不能過洞庭湖,向東只到靖州,向西只到涪州和巫州,向西南則可達雲南和貴州。傳說,這些地方是苗族祖先的鬼國轄地,再遠就出了界,即便經驗豐富的趕屍匠也趕不動那些殭屍了。”
我和大熊簡直對這個女孩子崇拜的五體投地,這些都是聞所未聞的東西。
大熊問女孩子,“你家裡以前真的是從事這個?那你也會這個……這個……趕屍?”
王老頭哈哈大笑,“你小看我們家了,來,乖囡,和他說說怎麼趕屍。”
女孩子文靜的點點頭,可是出口的東西又令我們差點跌倒:“湘西趕屍其實包含很多種類,我母親家裡是辰州一派的,以前就是清朝以前每年秋分之後,各州府縣衙門都奉刑部的批文處決死牢裡的死囚。本地的死囚被處決後自有其家屬收屍理葬,而欲將被處決的客籍死囚搬運回故里,通常一具屍首需要請四人抬運,花費較大,而請趕屍匠趕屍返鄉則相對費用少,並且可以保證中途不腐不壞,而被抬之屍一天以後就可能腐爛。
一般臨刑的前一天,客籍死囚的親屬或同鄉甚至是那些好做善事的善人,都會湊一些銀子給他們請來的趕屍匠(慣例是各著青衣和紅衣的兩位),買好一應物品。行刑當天,二位趕屍匠及其助手以及幫忙的人都要在法場外等候。午時三刻,刀斧手手起刀落,死囚人頭落地。
一等到監斬官離開法場,紅衣趕屍匠即行法事唸咒語,助手則幫忙將被斬的客籍死囚之身首縫合在一起,再由青衣趕屍匠將辰砂(最好的硃砂)置於死者的腦門心、背膛心、胸膛心窩、左右手板心、腳掌心等七處,每處以一道神符壓住,再用五色布條綁緊。相傳,此七處乃七竅出入之所,以辰砂、神符封住是為了留住死者的七魄。
之後,還要將一些辰砂塞入死者的耳、弄、口中,再以神符堵緊。相傳,耳、棄、口乃三魂出入之所,這樣做可將其留在死者體內。
最後,還要在死者頸項上覆滿辰砂並貼上神符,用五色布條紮緊;再給死者戴上粽葉斗笠(封面而戴)。諸事辦妥,紅衣趕屍匠念畢咒語,大喝一聲“起!”客籍死屍便會應聲站起。
又傳,自從苗族的七宗七族自大江大湖遷來渡地的崇山峻嶺之後。他們失落了作“五里大霧”的法術,卻創造了煉丹砂的技法。一般說來,趕屍匠趕屍除須用祖傳的神符外,也萬萬少不了丹砂。這丹砂以辰州出產的最好,因而也叫辰砂。而那趕屍之術,原叫“辰州辰砂神符法術”,只因名稱太長不好念,就簡單地叫成了‘辰州符’。”
我和大熊已經聽的渾身冰冷,尤其是看到女孩子的眼睛掃視過我們的時候竟然有種不寒而慄的感覺。
從王老頭接下的敘述中我們知道王家兩兄弟對以湘西的這一習俗也有所瞭解,只不過都是皮毛,略知一二。兄弟兩個在進入主墓室看到後發現一個大的主棺在那裡。王家兄弟在進住墓穴的時候就已經交換資料,對整個墓葬的結構有了初步的瞭解。
墓葬平面略呈方形,東西長9。 8…11。 6、南北寬9。 5,深3。 1…3。 2米。墓室可分為前室、主室、側室、兵器車馬器坑、陪葬坑及生土祭祀臺等部分。墓底四周留有60厘米寬、80厘米高的生土二層臺。主室內有朽爛的棺木板和板灰痕跡,板灰寬約4厘米。除主室外,其它各坑、室均有用席鋪地的痕跡。墓室四壁塗有一層紅泥漿,光滑油亮,紅光耀眼。
前室位於墓室南部,東西長5。 6、南北寬4米。內有人骨4具,頭向均朝北,為仰身直肢。樂器及大部分禮器均出自前室,主要有編甫鍾、搏鍾、鈕鍾、石磐、銅鼎、豆、盤、爐、鋸、鎊、鐮、削、杖飾、陶罐等。
主室位於前室的北部,東西長3。 5、南北寬3。 2米。主室四周築有寬20…30,高約80厘米的土牆,室內有一棺一掉的板灰遺蹟。內有兩具人骨架痕跡,僅見白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