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而不是成功——這是迄今為止的三種做法帶給我們的教訓。
卡特政府人為地壓低美元匯率,希望透過提高出口,刺激美國經濟。美國的出口確實增加了——而且增幅相當可觀,但這並未能刺激國內經濟,反而引起了蕭條,創下了有史以來的高失業率,加速了通貨膨脹,這實在是一種糟得不能再糟的結果。
幾年以後,里根先生提高了利率,試圖阻止通貨膨脹,並讓美元升值。通貨膨脹確實止住了,而且引發大量資本流入美國。但美元升值過高,掀起了外國進口的高潮。結果,里根的政策把舊有重工業最脆弱的部分,如鋼鐵和汽車暴露給了國外競爭者,它們根本無法以1美元對250日元(或1美元對3聯邦德國馬克)的匯率和外國對手競爭。而且,這使它們無法獲得實現現代化所必需的收入。此外,里根的政策還在一個最糟糕的時機,嚴重地,甚至是徹底地破壞了美國農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地位。更糟糕的是,里根先生耍的“小聰明”破壞了他原先的主要目的:減少美國政府赤字。由於喪失了國外的競爭力,國內工業得不到足夠的發展,也就無法帶來更高的稅收收入。因為國會(以及政府行政分支)能夠輕易地,甚至無限制地獲得外國資金,於是它們一次又一次地推遲削減赤字。
日本,在利用國際符號經濟和實體經濟脫鉤方面,大概也是聰明過了頭。它們利用幣值被低估的日元,拼命加大出口,這種政策讓人聯想起卡特執政時期的美國。但是,和美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