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1 / 4)

50年,也曾經是這一潮流的親身參與者。我希望上述經歷能為這兩章提供一些他人很難達到的見地,因為這些人是在管理成功地自我確立之後才投身其中的。這些文章不是為了時效而寫:它們展現了有關這一主題的長年思索。我希望多年以後,人們仍能將之視為基礎。

第四部分組織

哪怕是放到現在——也就是1997年來寫,這一部分需要改動的地方也是全書中最少的。只不過,我無須再像當時那樣,用那麼多的篇幅來解釋什麼是“惡意收購者”(第28章)。如今這年月,哪怕只看漫畫的人也聽說過它們。但我仍有必要解釋劇變背後所隱藏的東西——收購,不管是惡意的還是友好的;合併;資產剝離——它們徹底改變了美國的商業面貌,實際上,也徹底改變了美國經濟的根基——而且,這一切不僅僅發生在美國。11年前這些文章初次發表的時候,幾乎還沒有人談論企業的管理問題,現在它卻成了最熱門的主題。我還有必要解釋,甚至是向最有經驗的管理者解釋,為什麼這些劇變——首先是合併和收購——就算沒有完全失敗,但也未曾產生預期的效果。這是第29章的主題。

第34章“貝爾系統解體的教訓”在某種程度上稍稍平衡了這個部分開頭的兩章。我在早期就意識到,這家美國從前最成功——最老牌,也最受敬仰的公司的解體,引發了資訊革命——儘管當時沒人(當然我也沒有)能預見到其發展的速度和廣度。但這篇文章確實預言了一些問題,比如貝爾實驗室(60年來一直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研究實驗室)的退步。我只希望自己是太過多慮了:我擔心貝爾系統的解體會對美國國防力量造成影響。貝爾的解體,揭開了20年來諸多行業萎縮的序幕。顯然,這讓和平時期的消費者們獲益良多。可是,是否一定要以國家的利益為代價——尤其是在一個日益紛爭的世界裡,犧牲整個國家的國防能力來實現它呢?

在這兩篇文章之間,是第30~33章。第30章(首先)解決的是,在當代管理書籍和文章、管理會議、管理學校中,最重要的主題是什麼。自從本文對創新進行了概要介紹之後,這一領域內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但是基本原理已經全寫在這一章裡了。第32章想要討論的,並不是創新能在幾年內給我們提供一套全新的會計制度,一套和傳統的複式簿記法截然不同的制度(自從500年前出現相關出版物之後,複式簿記法至今沒有什麼本質上的改變)。它是要解釋,為什麼必須在最近一二十年內對我們最古老的資訊系統——會計——進行重新思考、重新構造,以及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會計方法。

對讀者來說,本書中與20世紀90年代相關度最高的應該是第四部分的最後一章(第35章)和後記。在我撰寫它們的時候,大多數人——我應該把自己也算上——談論的都是社會的兩大部門:公共部門,也就是政府,和私人部門,也就是企業。而現在我們知道,一個現代社會需要三大部門:公共部門、私人部門以及非官非民的社會部門。這兩篇文章談論的都是企業和企業管理者,但它們觸及了社會部門,並將之看做是企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這兩篇文章分別誕生於13年前和11年前,當時它們超前性太強,以至於人們大多覺得這不切實際。現在,在為企業和企業高層主管充當顧問的時候,我發現,客戶越來越愛借用這兩篇文章幫助自己理解一些問題:比如,企業和企業主管在美國學校改革的過程中、在與社會部門的非營利性組織的合作中,應當充當何種角色。

彼得·德魯克

1997年夏於加利福尼亞州克萊蒙特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訪談錄與睿智長者一席談(1)

與睿智長者一席談問:您在最近一本著作中談到了創新過程的深思熟慮問題。對於自己的生活,您是否也是深思熟慮地加以安排呢?可曾有過什麼“彼得·德魯克計劃”?

答:回顧起來,我的一生是有意義的,但並不是提前規劃出來的。差不多到了30歲,我才模模糊糊地意識到,自己的未來屬於哪裡。在那之前的10~12年間,我做過一些嘗試,可並不是出於有意的設計,相反,一切純屬偶然。我還是個小男孩的時候就知道,我不想待在奧地利,我還知道,我不想在大學裡浪費4年光陰。於是我讓父親給我找了一份能夠遠走高飛,又和自己的最終目的相去甚遠的工作。我到一家出口公司當了見習職員,後來又在法蘭克福一家小銀行工作。我能得到這份工作,是因為我會說英德兩種語言。那是1929年10月的事。不久,股市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