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溫布林頓的第三輪,也就是和法網相差不多,對於第一次接觸草地球場,這樣的評價已經非常不錯了。
可是一場比賽過後,他發現自己選擇的對照目標,級別實在有些太高了。
納達爾的打法再怎麼不適合草地。他終究還是那個納達爾,草地經驗不足。但是同等練習之下,納達爾的進步速度卻是非常的驚人。
早期範舉還能用快速打法壓制著納達爾,可是練習兩天後納達爾便逐漸追了上來,之前還以為這只是納達爾熟悉了自己的打法後,找到了應對之策。
“這傢伙的球感太好了,對草地的適應速度比自己快多了,如果今天讓他和這位馬迪費什比賽,就算比自己吃力點,應該也能取得勝利吧?”範舉估摸了一下兩人的特點,兩個底線選手,納達爾在變化上明顯佔據了上風。
關心這位馬迪費什的媒體數量不少,而範舉早就趁著縫隙“逃出”了球場的,倒不是他不願意接受參訪,只不過對於圍繞著擊敗了對手有什麼感想之類的問題,實在沒什麼興趣。
範舉接受的訪問,一開始就制定的比較高階,普通小報除了那種突襲的場邊提問,根本就沒什麼機會約到範舉的專訪。
img對於打造形象非常有一套,小報你去寫一些普通的賽事報道,甚至根據猜測寫一下自己的想法當然沒問題。
但是想要拿到範舉的專訪?那就不好意思了,範舉未來的面向的都是大眾性媒體,公共正面的形象必須從一開始就塑造起來。
馬迪費什雖然排名不低,在排名提升到atp50位後,美國國內的排名更是位列前十之內,年紀又只有21歲,外在形象也非常出色。
這樣的形象如果精雕細琢一番,別說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