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陳燮終於得到了一個準確的數字,現在的印度有一千二百八十八個大大小小的土王。最大的土王,地盤可能是一個縣的。最小的,可能是一個鄉。而所有的大城市和交通樞紐,都掌握在外來的大明人和日裔手裡。單單靠著收稅,每年就能養活百萬人口不說,還能給國家上繳五千多萬的稅收<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現在的印度以農業為主,傳統的民間織布已經被摧毀殆盡,大明資本家用廉價的棉布,淹沒了土布。
客觀的說,印度人的生活水平極低,但是更客觀的說,他們的反抗意志不斷強烈。
沿著海岸線一路向前,陳燮看見了馬六甲海峽,看見了淡馬錫,當郵輪穿過海峽時,海面上颳起了大風,烏雲密佈,風雨將近。這個時候陳燮卻站在了夾板上,任憑猛烈的海風在臉上吹。陳燮不是腦子進水了,而是他手腕上的表開始了猛烈的震動,還是連續不停的震動。
風急的人都站不住的時候,空氣中憑空出現一個黑洞,所有人都看見了這個黑洞慢慢的移動,最終將穩穩站在原地的陳燮吞噬進去。陳相,還是走了,黑洞消失的瞬間,烏雲散盡,風也停了,海面上陽光燦爛,天空中萬里無雲。
不知道是哪個人發出了一聲哀嚎:“陳相!您不能走啊!”整個郵輪上的人都跪地磕頭,失聲痛哭,陳燮身邊的一些侍者,頭磕破了都感覺不到疼,還在那裡不停的磕頭,痛哭流涕。
訊息傳回大明,內閣一片死寂,最終還是決定,在《大明時報》上刊登訊息,經過藝術化的訊息如下:“船經淡馬錫,天邊突現五彩祥雲,仙鶴漫天飛舞,一時間如置身仙境之中。飄飄仙樂從天而降,仙鶴飛羽結梯,陳相拾階而上,駕雲而去。”
這是對陳燮徹底的神話,也是對陳燮所制定的國策的一種鞏固。儘管現在自然科學已經蓬勃發展,關於神仙的故事,在大明依舊很有市場。尤其是體現在陳燮的身上,說他不是神仙,沒人信不是?你說吧,一個九十歲的老人,看著就不顯老,這上哪說理去?所有自然規律在他身上得不到體現,不用神仙怎麼來解釋。再有,陳燮搞出來的那麼多東西,誰能解釋的清楚?要不怎麼牛頓最後改著去研究神學了呢?不就是他在現有的基礎上,真的搞不懂這個世界,搞不懂這個宇宙嘛,走到極端,轉向神學。
所有大明的報紙都轉載了這個訊息,民間聞訊,遍地都是焚香叩拜,流淚送別。皇宮之內,聽到這個訊息的朱慈烺沉默了很久,最終還是決定,致信內閣,要求搬出紫禁城這個象徵性的地方,提出了改建成博物館的建議。
內閣對此頗感驚訝,這麼一來,皇權的存在感就更差了,到底該怎麼答覆呢?整個內閣開了十天的會,最終才爭吵出一個結論,紫禁城還是皇室的產業,改成博物館的事情,內閣不發表任何意見。百姓參觀所得,內閣也不要,每年給皇室的撥款,依舊不變。內閣另選一地,修建宮殿給皇室居住。
得到回話的朱慈烺回覆:不必如此,陳相將西山別院贈予皇室,直接搬過去住就行了。反正也沒多少人,今後也不會擴大了。大概就是這樣,皇帝和內閣達成了一致,朱慈烺搬出了紫禁城,內閣出現修繕之後,改成了博物館,對外開放,收費的問題皇室自己搞定。這個規矩定下來之後,一直延續。因為這個舉動,內閣對皇室徹底的放心了。
後人在研究這段歷史的時候,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陳相駕鶴而去的訊息傳回時,內閣的第一個反應是出兵控制皇室。而且調動不是城內的軍隊,而是直接從遼東調兵。人們對於朱慈烺的反應深感欣慰,認為如果不是這樣做,很可能內閣那幫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會迫使朱慈烺退位去做太上皇,然後從他的兒子中間,找一個最小的來當皇帝。
這個結論,得到了史學家們的一致認可,認為這個結論太合理了。當然了,正史上對這個事情的說法是另一個面目,死活沒有人提一句遼東調兵的事情。史學家們私下的研究結論,肯定上不了正史的。
那麼,陳燮到底去了哪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