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此丈夫,驚呼彼穹蒼。
我有出俗韻,勞君疾惡腸。
知音既已矣,微言誰能彰。
旅葬無高墳,栽松不成行。
哀歌動寒日,贈淚沾晨霜。
神理本窅窅,今來更茫茫。
何以蕩悲懷,萬事付一觴。”
新的一場進士考試揭曉,年已四十有五的孟郊又落榜了。
寂寞悲涼的老書生與韓愈相約去給李觀上墳。
1、劉禹錫喜作“探花郎”
劉禹錫是於貞元九年(793年)正月參加進士科考試的。考試前,戶部侍郎(掌財政、民政的中央最高長官之一)顧少連代行禮部侍郎(掌禮儀、文教的中央最高長官之一)的職權,主持進士考試。他將應考的數千舉子集中在國子監(國立大學)中,在先師孔子聖像前,讓全體考生們對著孔聖人行大禮。事畢,又讓下官、筮吉日,作為考期。顧侍郎還請來宰相等高階官員,會見諸位考生,並請宰相發表講話,勉勵考生獲得成功。當晚考生們便歇息在國子監中,等侯考期的到來。
到了正式考試的那天(要考三天),考場上嚴設兵衛,禁止一切閒人出入。考生們魚貫進入考場,在入口處還有兵丁搜尋衣物,防止考生夾帶紙條作弊。而且每人還發蠟燭三支,因為冬天日短,天黑得早,所以借用蠟燭來照明。若三支蠟燭點完依然沒有考完,只能被“搶卷”了。
劉禹錫參加的這次進士科考試詩題是《風光草際浮》、賦題是《平權衡賦》。
劉禹錫的詩是這樣寫的:
“熙熙春景霽,草綠春光麗。
的歷亂相鮮,葳蕤互虧蔽。
乍疑芊綿裡,稍動丰茸際。
影碎翻崇蘭,香浮轉叢蕙。
含煙絢碧彩,帶露如珠綴。
幸因採掇日,況此臨芳歲。”
這是一首五言六韻十二句的排律詩,押仄韻,唐代“省試(即進士科考試)詩”形式就如此固定,每個人都必須按此形式寫詩。這首詩的內容大致是說:一場春雨過後春天的景色呈現出一派溫和歡欣的樣子,草碧日麗,光色新美。這春光降臨在草叢間,便使初生的草芽呈現出一片生機,又使草葉互相糾纏,紛披繁茂,遮蔽掩映。剛才還懷疑這春光沉埋在豐盈的草叢中,見到和風吹拂,纖細的草莖搖擺不止,似乎又看到了它那跳動的身影。叢叢蘭草在春風中翻動,光暈閃爍。陣陣香氣在蘭草叢中沉浮,經久不散。溼淋淋的水氣籠罩在碧翠的草葉間,似乎也染上了綠意。點點滴滴的露珠撒落在草葉上,似乎能串聯起一圈圈珍珠。我在這春光明媚的大好時光去採集這迷人的香草,感到內心愉悅,激動不已。
劉禹錫的這首詩,以清辭麗句寫出春光在香蘭中浮動滋長的情形,表達了他對高尚人格的追求,立意頗高。但用詞過於華美,聯想缺乏深度,若置於他的詩集中,只能列於中下等位置。這是因為省試詩大多限題限韻,束縛思想,不容易寫好。唐代進士中能將這種省試詩寫得達到上乘的,只有寥寥數人而已。但劉禹錫作為一個二十剛出頭的青年人,能將省試詩寫到如此水平,也實屬不易,因此能夠得到主考官的賞識,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他的《平權衡賦》同時也為主考官所推重。
這樣,劉禹錫考進士便一試中第,實現了他多年的夙願。
與劉禹錫這年同時考中進士的,有32人,其中柳宗元是後來同劉禹錫交情最為深厚者。依照慣例,進士科錄取名單發榜以後,各種喜宴和慶賀便接連不斷,如聞喜宴、櫻桃宴、曲江宴、月燈閣打球宴、關宴及大雁塔題名等,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曲江宴和大雁塔題名。
曲江宴設在長安城東南處的曲江岸邊。這曲江名為江實是湖,由於湖岸曲折故起名曲江。這曲江環境清幽,綠樹相環,碧波粼粼,花香陣陣,是個踏青遊春的好場所。湖邊又築有高高下下的樓臺亭閣,大大小小的園林花苑。尤其到了進士發榜之時,湖畔杏花怒放,一片嫣紅粉白,煞是可愛,所以曲江宴又稱杏花宴。;
劉禹錫等這批新第進士進宴以後,又由主持人推出兩名最年輕的進士,一個是柳宗元,21歲,另一個便是劉禹錫,22歲,作為“探花郎”,騎馬遍遊長安的大街名園,採摘各種春日花卉,真令劉、柳兩位年輕人無比興奮。曲江宴罷,劉禹錫等32個“同年”各自騎上高頭大馬,成一字排開,先經過啟夏門向西來到明德門,再北折經朱雀門十里長街入皇城。此時大道兩側觀者如潮,人頭攢動,都欲一睹新科進士的丰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