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可這個發展,是以誰為主導的呢?
是人族自己!
他今天要封建,明天卻要民主,卻是否是大勢?
似乎是啊!可就百曉生來說,大勢並不是這些,大勢就是這個量劫,人族為主角。
看了諸多洪荒小說,人族為主角這個概念可謂深入人心。只是,人族難道一直都是天地主角嗎?別忘了,自人族誕生到如今,似乎也沒有多久啊!我們後人看似覺得時間很長,可你想想前面兩劫,這時間還叫長嗎?
到了百曉生這個境界,看東西不能看小勢,也不能只看大勢,而是看天道變化。若天道是恆定的,又怎麼還生出這許多的波瀾。
此時的天道大勢,就是人族是主角,至於體內如何,並不是天道的事情。這麼說似乎也不對,他與天道有關,更主要的卻是因果的發展。
我等輪迴,看功德辨是非,善者入大幅之家,若積累幾世善功,甚至可為王為後。一個部落的發展也是如此的,他發展的好,自然強盛,強盛到了極點,便會帶來改朝換代。這不是天道定下的,而是因果在起著作用。
百曉生說自己的部落也有成王之能,可不是瞎話。而是藉助他的教化之功,發展部落。壯大部落,並影響四周。造福四方,以此來確定自己與部落的功績。當到了一定程度,他便可趁勢而起,奠定新的王朝基礎。
當然,聖人在其中也有作用,只是他們的作用卻是推波助瀾,也就是所謂的順天而行。鳳鳴岐山,不是聖人選定了西岐,而是天道因功德而定。聖人推波助瀾,使鳳凰鳴於西岐,確定西岐之運。通天會敗,完全就是其逆天行事。
說白了,若他放棄商朝,順應封神,截教怎麼會敗?
那時候,截教恐怕不僅掌握人間大地,天庭也會被其掌握在手中了。只可惜。通天沒有如此做。或者說,身為仙人,被人奴役是無法接受的,而聖人也不能被落了臉面。於教派相比。面子對他們來說更加重要啊!
小說中都說西方教大興是天意,這確實是天意,因為他們有兩位聖人。兩位聖人的教派,如何能不興呢?
可如何興?何時興?卻不是天道說的。而是他們自身謀劃的。
就如上面說的,若通天后退一步。犧牲掉一些弟子,那麼截教就會得以保留,西方教也不會度去三千弟子。
沒了這三千弟子,他們的興盛是否會在封神之後到來,那就難說嘍了。
這與百曉生的全真教是一樣的。你就說他的全真教吧,興盛嗎?在如今教派稀少的時代,可算獨特,可與興盛掛不上邊啊!即便他附近的人族都信仰全真,可也就二十多萬人罷了。這點人別說在當今了,就是在現代,也不算什麼。
可是,只要他這般小心的發展,那麼封神之後呢?
可以想象,若全真得以儲存,並藉助西岐之力,封神後必定會上一個臺階,即便算不得興盛,也是小興了。
這兩相對比,興盛的原因不就來了嗎?他不單單是什麼天道定的,還要看你自己的作為與謀劃。沒有後一點,根本就不會有前一點。
言歸正傳——因百曉生的出手,人族的發展陡然一變,肥料、農具的使用使得糧食快速增產,一些吃不飽的地方可以吃飽了,而吃飽的地方有了餘財。這似乎是大好事,可商朝六百年國運豈是人力可改?百姓吃飽是好事,可商業的出現卻不是好事。
商業代表著錢財,沒有誰會嫌棄自己的錢多的。這也是一飲一啄的事情。若沒有商業,只是以物換物,那麼大家的人都很平靜,如死水一般,不會有波瀾。有了商業,流通會加快、加大,可同樣的,本來夠吃的糧食卻不夠吃了,因為被人賣了。你有地還好,若是無地,用不了多久就會回到曾經的生活。
自百曉生定下七策後,他就一直在觀看天道變化,他發現隨著人族的富裕,天道沒有一點變化。他知道,自己的方法對百姓是好的,可商業的出現,把這個好據為己有了。如此,商朝氣運自然不會有所增長,反而是一些賢良的部落,卻是氣運大漲。
一個不好,這商朝不僅不能自百曉生的行動中得利,恐怕還會被消減氣運,加註在其他部落之上。
“外面的我管不了,可我這一畝三分地上,你們誰也別想動。”冷冷一笑,百曉生傳下了一道詔令,許弟子選強壯之人建設兵卒,並挑選人手,立鏢局,以護衛百姓商隊。
他這條詔令來的很及時,因為不久前就有一隊外出的商隊被人打劫了。這一點,百曉生早就想到了,他以前不建設武力是不樂意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