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糊塗,他只是有些為難。
光和元年(178)初,天災人禍都來得非常嚴重,於是作為大臣的蔡邕便上了一封言辭激切的奏書,要求皇帝懲治身邊的那些小人——是誰誰心裡都有數。很快,蔡邕就被那些死太監打擊報復,被誣陷下獄。他們向皇帝請求判處蔡邕“大不敬,棄市”,要殺一儆百。
雖然劉宏還在犯糊塗,但他到底還是理解蔡邕的忠心,於是最後格外開恩,判為流放,而且特別規定不能被赦免。不過這種姿態是做給宦官們看的,到了次年,皇帝就赦免了蔡邕。而且蔡邕是個非常難得的全才,才情和學問都很高,作為文學青年的劉宏當然從心底裡仰慕這位文壇盟主。
後來,皇帝真的決定要打擊一下那群死太監了,想讓他們放規矩點。於是作風嚴厲的陽球被提拔為了司隸校尉,皇帝授命他主管糾察一切不法官吏。很快,躊躇滿志的陽球四下出擊,首先就逮捕了劣跡斑斑、不可一世的王甫等人,得意忘形的死太監王甫這回是真的栽了,沒幾天他就在在獄中斃命於嚴刑拷打之下。
陽球再接再厲,又進一步採取了大規模的行動,分明擺開了一副清除宦官勢力的架勢。
可是,誅除那幫邪惡、鬥爭經驗相當豐富的權宦們又談何容易!馬上,曹節等人就找到了向陽球反撲的機會。
一天,發喪出葬剛剛病逝的一位前朝嬪妃,曹節等一幫中常侍與百官正走在送殯的路上,突然他就瞥見了那露置於道路旁的王甫血肉模糊的屍首,於是曹節就慢慢地停了下來,默哀過一陣之後,他便聲淚俱下地對諸常侍們悲憤著說道:“我輩可以自相殘殺,但怎麼可以讓惡狗來舔食我輩的血汁呢!”惺惺惜惺惺,這幫太監們很快就被調動起了同仇敵愾的強烈情緒,接著他們便一起入宮向皇帝請願,陳說了一番利害之後,結果陽球果然被降了職。
陽球哪裡知道,皇帝僅僅是需要他遏止一下權宦們的過分囂張而已,如果“打擊”超越了皇帝的需要,那終將釀成大禍!
後來又有一些大臣相繼起來欲除宦官,但結果可想而知。宦官們還是那套以不變以萬變的老伎倆,硬拿宗室謀反說事,並總是誣告大臣們與宗室之間有密謀。
如此,在一個矛盾而又缺乏魄力的皇帝的主持下,吏治改革的失敗也就是必然的了。
3、引發爭議的鴻都門學
2、加強自己的集權統治
為了加強自己的集權統治,維護自身政權的穩定性,就像其他君主一樣,劉宏也注意到了從制度上去尋求突破。
當時,尚書的權力相對過大,而且缺少制約和監督,為了保證尚書有效地行使職權,於是皇帝便行改革官制設定了侍中寺,這是熹平六年(177)的事。自此,侍中的主要職責除固有的在皇帝左右充當顧問外,還增添了“省尚書事”,即由侍中審察尚書奏事,皇帝希望此舉可以減少乃至避免詔令、措施出錯,以保證自己的統治質量。
後來,為了防止朋黨的出現,皇帝還別出心裁地設立了“三互法”。這是一種非常複雜的迴避制度,而且史料中也缺少這方面的記述,只是據《後漢書&;#8226;蔡邕傳》中的記載說:“初,朝議以州郡相黨,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兩州人士不得對相監臨。”而如此一來,“至是復有三互法,禁忌轉密,選用艱難”,搞得選拔官吏變得禁忌多多,非常困難。
自然這還不是“三互法”的全部內容,而正因為它的瑣碎,它在給官吏們請託謀私造成困難和不便的同時,也產生了像“選用艱難”之類的負面效應。就像熹平年間,因為此法的禁忌,結果幽、冀兩州的刺史長官竟長期缺選。無疑,它也給國家的統治造成了新的混亂局面。
總之,煩惱的現實告訴皇帝:當家真難。
3、引發爭議的鴻都門學
這裡便不得不提到那個關鍵的問題了,正像《後漢書&;#8226;蔡邕傳》所記載的那樣:“初,帝好學,自造《皇羲篇》五十章。”“皇羲”就是指三皇五帝中的伏羲氏,也就是傳說中“周易”(八卦)的創立者;因此所謂《皇羲》五十篇很有可能便是指一向好學的劉宏圍繞著伏羲氏而作的五十篇詩賦,他的動機無疑是相當政治化的,應該有美好的政治理想寄託其中。
不過可惜的是,它們一篇也沒有流傳下來,只是說明了這位皇帝獨特的人生旨趣。那麼以下這件事情就容易理解了,雖然它在當時(那種專以儒術治國的社會氛圍中)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熹平中,劉宏別出心裁地先後宣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