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沸騰,天下大亂;此時此刻,老子願給你做官就不錯了,還敢撤老子,給臉不要臉!得,反了!
一開始,他加入了楊玄感的起義部隊,可惜楊玄感志大才疏、剛愎自用,雖為首領,能力比李密差得遠。
起義之時,“犟驢楊”正勞師動眾,親征高麗,這是個絕佳機會。
楊玄感向李密問計,李密出上中下三策:上策,迅速佔領今河北、北京一帶,扼住中原通往東北的要道,堵住“犟驢楊”回家的路;“犟驢楊”張皇失措,必然回兵;高麗軍隊趁機出擊,前後夾擊,“犟驢楊”焉能不亡?
楊玄感自以為是,採取了李密眼中的“下下策”,攻擊銅牆鐵壁的東都洛陽。隋軍各方援兵迅速形成“反包圍”,兵敗如山倒。從起兵到被殺,僅耽誤了仨月工夫。
李密無奈,投奔瓦崗寨。通俗小說對他的描寫比較詳細,當然了,吹牛不上稅,作者滿嘴跑火車也無所謂。
“桃李子,有天下”這個神秘預言,李密當然知道。受到皇帝“青睞”,不由犯嘀咕了:這個隋煬帝,應該有點眼光,這個“李”莫非就是我李密?咱可不能不拿蝦皮當海鮮,瞧得起自己才行。
他沒想到,這個李,另有其人。皇帝眷顧,老天可不照顧你。小李子李密,“肉的理想、白菜的命”。
任命“憨憨李”(李淵)的時候,“犟驢楊”隋煬帝很猶豫。他也怕“桃李子”預言中的“李”就是李淵。只是,自己眾叛親離,死馬當活馬醫,兔子當驢騎,將就著吧!再怎麼說,“憨憨李”也是咱表哥啊。
即便如此,“犟驢楊”在排程“憨憨李”的時候,內心依然矛盾。這種矛盾心理,在任命李淵為太原留守之前,就已經很明顯。
皇帝對自己的猜忌,“憨憨李”豈能不知?
論能力,李淵比不上兒子李世民,但和隋朝官吏相比,還是比較優秀的。天下什麼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