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只有30個師的番號,如果算上摻水還有不滿員,估計德軍最巔峰時期也有隻有20個師的裝甲部隊,能同時在前線作戰的滿打滿算也就15個——這個數字和巔峰時候擁有部隊總兵力超過500萬的德**隊來說,是不是有點少?
所以德**隊的裝甲部隊被當做拳頭來集中使用,起到在重點進攻方向上的壓倒性突擊和縱深切入作用,這種戰法也就是後來大家耳熟能詳的“閃擊戰”。
這種打法在戰爭初期確實凌厲無比,一舉摧毀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遺留下來的塹壕戰體系,但是這種集中坦克的做法事實上是以犧牲其他步兵部隊的作戰能力為代價的“權宜之計”,說到本質其實是產能沒辦法滿足前線部隊要求的無奈之舉。
在進攻作戰中規模龐大但是作戰效能落後的德國步兵一開始被裝甲部隊的光環掩蓋,後來又因為缺乏裝甲部隊的支援而在蘇聯裝甲部隊的反擊下節節敗退,其實就是這個作戰思想的最現實體現。在防禦中德國步兵只能自己想辦法建立防禦體系,而那些昂貴的坦克被軍或者集團軍甚至是集團軍群指揮官們捏在手裡當做最後的救命稻草。
那麼這些昂貴的坦克部隊在德軍防禦體系裡幹什麼用了呢?答案就是被當做戰地救火隊來使用了,它們被放在縱深防禦的二線上,哪裡出現了險情就頂向哪裡,負責將突破了一線陣地的敵軍裝甲部隊趕回去。在這種戰術思想的指導下,一個又一個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德軍裝甲部隊名字被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