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路。
斯大林的想法很簡單:北面的那些地方老子我不要了,莫斯科有了這幾十萬大軍,就能在支撐一陣子!而突然南下的蘇聯北部叢集,也確實讓倫德施泰特還有克盧格兩個德軍指揮官感覺到壓力山大,畢竟憑空多出來的步兵確實增加了莫斯科會戰的變數。
一旦放北方叢集的50多萬大軍集結到莫斯科周邊,那麼很可能讓莫斯科成為下一個斯大林格勒——德國可沒有那麼多的盟友資源再打一次大規模城市巷戰了,現在斯大林格勒後遺症還在德國的佔領區以及盟友那邊沸騰呢。
幾十萬年輕生命被德國人有意填了巷戰大坑,鬧出的影響可不會輕而易舉的平息,要是再來一次,估計烏克蘭白俄羅斯甚至是義大利和羅馬尼亞地區,就都成了游擊隊溫床了。任何一個所謂的聰明人的計劃,都不是毫無破綻的,至少那種一石二鳥的計策只是表面上看起來不錯,事實上後遺症並不少。
德國是打著削弱佔領區,並且可以減少自身損失攻佔斯大林格勒這兩個根本目的去準備的計劃。動員了烏克蘭等地區的青壯,有意識的去消耗這些地區的力量,這個計劃聽起來不錯,也完全符合德國的利益。不過細細研究一下就不難發現,這個看似一舉多得的計劃,無非是透支了烏克蘭與白俄羅斯等地區仇俄的情緒,以及對第三帝國的好感罷了。人員兵力是依靠動搖地區情感換來的,這麼一說也就說得通為什麼德國正在拼了命的援建烏克蘭了。
整個東線的德軍正在補充兵力,整訓軍隊。接收大量的坦克和裝甲車以及卡車等裝備,為接下來的夏季攻勢積蓄自己的力量。在庫爾斯克會戰結束之後第10天,G集團軍就收到了71輛虎王坦克的補充。
差不多兩個裝甲營的坦克讓第1裝甲軍終於緩出了一口生機,原本已經幾乎全滅的第1裝甲師第1裝甲團,終於在領了17輛坦克之後,略微恢復了一些建制。可惜的是裝甲車還有反坦克炮的損失一時間難以得到彌補,畢竟瞬間產生的損失不可能立即被產能填滿。
同一時間內大約有4萬名剛剛結束了訓練的國防軍士兵跳下了火車,加入到損失慘重的G集團軍序列。古德里安都沒有想到自己可以立即得到如此多的裝備和人員,他還以為G集團軍恢復到能戰的狀態,至少要半年的時間呢。
對比此時此刻的蘇軍,就知道德國在用多麼快的速度來補充自己前線部隊的消耗了:同一時間內蘇聯一共向前線補充了17萬名青壯士兵,但是隻有可憐兮兮的144輛坦克。損失掉的數百架飛機即便算上美國的援助也只補充了400架,轟炸機更是隻有微不足道的4架。
但是這些補充是蘇聯全部的新增補充。分配到朱可夫南下叢集的頭上,他只得到了9000名士兵和40輛坦克,以及根本就不夠用的40架各種型號的戰鬥機。這和古德里安的G集團軍比較起來,待遇差別就顯得天上地下了。
而德國空軍在損失了各種型號的飛機200多架之後,補充了最新型的Ta…152戰鬥機整整100架,補充了斯圖卡2型飛機35架,DO…217中型多用途轟炸機15架,屠夫轟炸機23架——差不多把自己的損失全部都補上了。
蘇聯特殊動員體制下,快速暴兵的階段已經被德國撐過了,現在的蘇聯已經和德國沒有什麼區別,只能依靠緩慢的補充來給它的前線部隊輸血了。而在整個戰場的態勢影響下,蘇聯優先強化的地方,必然是莫斯科,而不是已經失去了進攻能力的庫爾斯克周邊地區。
所以朱可夫即便是哭爹喊娘,最終也只拿到了一個可憐的補給底線。他麾下的科涅夫指揮的蘇聯主力近衛第1裝甲方面軍損失了整整1萬7000人,卻只能得到1700人的補充。作戰能力究竟下降了多少,也就可想而知了。
更誇張的是,蘇聯的幾個方面軍在進攻中損失了超過2000輛各種型號的坦克,大部分都是精銳的KV…1和T…34型,但是他們只領到了40輛新坦克,怎麼分配簡直就讓人絕望。
大批蘇聯的坦克部隊編制不得不取消掉,獨立的裝甲旅和坦克團差不多一夜之間消失了個乾乾淨淨。亂七八糟的剩餘坦克不分型號都被填補到了近衛第1和第3方面軍,這才讓這兩個方面軍有了繼續戰鬥的能力。
相比較而言莫斯科方向上的蘇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強,除了正在向他們靠攏的50多萬北部叢集之外,還得到了10萬新兵的補充。斯大林親自下令調集了84輛坦克,組建了莫斯科方向上的“斯大林第1裝甲師”。
當然好訊息並非沒有,那就是遠